第肆部 纸醉金迷 第26章 崤底战役(第4页)
但王莽新朝的官吏在莒州更加残酷地向农民勒粮逼税。
扎活的樊崇为了活下去,就伙同一起的穷人和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于公元18年,在莒州起义。
这是继海曲吕母起义之后,又一次在莒州举起了义旗。
琅笽郡人樊崇起兵于莒,有众百余人,转战到太山,自号三老。
这时青、徐二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强盗们认为樊崇勇猛,都归附于他,一年之间扩大到万余人。
樊崇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起兵,合起来达数万人,都引兵归樊崇。
一起回攻莒县,攻不下,转掠到姑幕县,因而击王莽探汤侯田况,大胜,杀万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过之地都进行虏掠。
回到太山,驻扎南城县,起初,樊崇等因穷困而为盗寇,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
后来队伍渐渐扩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偿创伤。
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
其中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
。
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动进攻。
樊崇等准备迎战,但耽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从此号称赤眉。
赤眉军纪律严明。史书上称“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
“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吏”
,相互间称“巨人”
。
赤眉军以泰山作根据地,在青、徐二州间来回打击官府,抢粮救灾。各地均有富翁,存粮如山。
周围百姓,因连年干旱和蝗虫灾害,草根树皮都吃不上,饥饿的人民四处流离,死者无数。
樊崇看到面黄肌瘦的老百姓和沿途饿死的民众,伤心流泪,他下令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击贪官污吏,抢粮救灾。
当地刺吏、郡守不能治,逃之夭夭。
地皇二年,王莽派大将景尚率领一队官兵来剿樊崇领导的起义大军。
赤眉军和官军大战一年多,打了大胜仗,把景尚杀死。
王莽大怒,又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赶来镇压赤眉军。
赤眉军作战勇敢,又深得百姓拥护,在成昌大战一场,樊崇一枪刺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慌忙夺路逃命,廉丹被赤眉军领之一董宪杀死,官军溃败。
经过这场大战,赤眉军更加壮大了,展成十多万人的武装。
公元23年,地主阶级反王莽的武装集团立刘玄做汉帝,号称更始帝。
更始政权建立后,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定陵、郾县等地,又派刘縯率兵进攻宛城。
王莽州郡兵四十三万,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
莽军南出颍川,前锋约十万人进围昆阳。
王凤、王常率义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以待援兵。
刘秀、李轶等轻骑突围,从郾、定陵等地召集一万余义军星夜驰援。
进抵昆阳时,刘秀率死士三千人从城西突袭王邑、王寻的中军大营,杀王寻。
昆阳守军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溃,王邑与残部数千人逃归洛阳。
莽军主力被歼后,各地纷纷起兵,诛杀新莽官吏,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
新市、平林诸将看到刘縯、刘秀的声名日盛,劝刘玄除掉了刘縯。
绿林军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攻武关。
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顺利攻取长安。
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砍死,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的统治。十月,刘玄北都洛阳,次年又移都长安。
刘盆子生于始建国二年,卒年不详,陕西郑县人。
据清《纲鉴易知录》载:刘盆子本为西汉式侯,更始政权大司马刘萌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