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上膈 第六十八(第2页)
诗的联“灵枢上膈蕴深玄,周易哲思照眼前”
,指出《灵枢》第章“上膈”
中蕴含着深刻玄妙的道理,而周易哲学的思想在其中清晰可见。
颔联“阴阳失衡疾始现,变化渐进理相连”
,阐述了阴阳失衡是疾病出现的原因,而疾病的展变化是渐进的,这与周易哲学中关于阴阳变化的道理相互关联。
颈联“针刺妙法除沉疴,调养合宜复康全”
,描写了针刺这一奇妙的方法能够去除顽固的疾病,而适当的调养则有助于恢复健康,体现了治疗的综合策略。
尾联“智慧传承古今耀,医学奥秘探无边”
,强调了这种智慧的传承从古至今都闪耀着光芒,而医学的奥秘是无尽探索的领域。整诗通过对《灵枢》第章“上膈”
与周易哲学解析的赞美,展现了对医学智慧的敬仰和探索精神。
(二)《灵枢第章“上膈”
的周易哲学解析》
《灵枢·第章上膈第六十八》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现其中玄妙而深远的意义。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黄帝所提及的“气为上膈者”
与“虫为下膈”
,可以看作是阴阳对立的体现。气属阳,代表着生命的动力与活力;虫属阴,象征着潜藏的隐患与病变。这种阴阳的划分,反映了人体内部动态的平衡与失衡。
而“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
,则是导致阴阳失衡的因素。情绪的过度波动、饮食的无节制以及环境的不适应,都如同打破了阴阳和谐的力量,使人体内部的秩序受到干扰。正如周易中所说,阴阳失衡则生变,疾病也由此而生。
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寒汁流于肠中”
“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
,描述了疾病的展与变化过程。寒邪的侵入,如同阴阳的转化,逐渐引了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由微至着。
“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揭示了疾病在人体中的盘踞与蔓延。下脘部位成为了邪气的聚集地,就如同周易中所说的“阴盛则阳衰”
,健康的卫气无法抵御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了疾病的进一步展。
当“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
时,我们可以看到疾病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人进食时,虫也随之活动,这种互动如同周易中的阴阳交感,彼此影响。而下脘的空虚,则进一步加剧了邪气的优势,形成了恶性循环。
“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
,描述了疾病展的严重后果。积聚的形成如同周易中所说的“物极必反”
,当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痈肿等严重的病症。而下脘的约束,则显示了疾病对人体正常功能的限制。
在面对这种疾病时,“刺之奈何”
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岐伯所提出的针刺方法,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因势利导”
的思想。通过观察“气所行”
,顺应疾病的展趋势,采取适当的针刺策略,以达到调整阴阳、祛除邪气的目的。这种方法并非强行对抗疾病,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引导人体自身的力量来恢复健康。
“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
,展示了针刺的渐进性与灵活性。这与周易哲学中对变化的把握是一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不墨守成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察其沈浮,以为深浅”
,则强调了对疾病细微变化的观察与把握。在周易哲学中,细节决定成败,对疾病的细微洞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关键。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
,体现了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干预与引导。通过熨法使热气深入体内,如同周易中所说的“阳长阴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