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上膈 第六十八(第1页)
一、古文
(一)灵枢第章上膈第六十八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沈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二)白话文:
黄帝说:气机逆上导致上膈的病变,食物和饮料吃进去又会吐出来,这一点我已经知道了。虫导致的是下膈病变。下膈病变呢,是食物经过一段时间才吐出,我还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详细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如果喜怒等情绪不适当,饮食没有节制,寒温不按时,那么寒邪就会流注到肠中。寒邪流注到肠中,虫就会受寒,虫受寒就会积聚,停留在下脘部位,导致肠胃胀满,卫气不能正常运行,邪气就会停留在那里。人进食时,虫就会上行取食,虫上行取食就会使下脘空虚,下脘空虚,邪气就会更加强盛,积聚就会停留,停留就会形成痈肿,痈肿形成后,下脘就会受到约束。那些痈肿在脘内的,按压时疼痛较深,那些痈肿在脘外的,就会在脘外疼痛且浮起,痈肿处皮肤热。
黄帝说:那该如何针刺呢?岐伯说:轻轻按压痈肿,观察气血运行的情况,先浅刺痈肿旁边,逐渐向里深入一些,随着痈肿的形状逐次针刺,不要过三针,观察针刺的深浅,以确定合适的深度。针刺后一定要用熨法,使热气深入体内,每天让热气进入体内,邪气就会逐渐衰减,大的痈肿就会破溃。再配合适当的饮食禁忌,以清除体内的邪气,保持内心的宁静无为,才能使气机通畅,然后再用咸苦的药物,使食物能够顺利消化而下。
(三)《灵枢第章“上膈”
》主要内容如下:
梗概:
黄帝向岐伯询问关于“上膈”
和“下膈”
病症的问题。黄帝表示已经了解了因气机郁结在上脘形成的食后即吐的“上膈”
证,但对于因虫积在下所形成的“下膈”
证,即食后经过一天左右才吐出的情况不太理解,希望岐伯详细讲解。
岐伯详细阐述了“下膈”
的病因、病理、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主题:主要围绕膈食证展开,重点探讨了下脘虫积成痈导致的“下膈”
病症。
情节:
病因阐述: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饮食没有节制、不能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会使脾胃运化失常,寒湿流注肠道之中。肠道中的寄生虫因寒冷而集结在一起,聚积在下脘,导致肠胃扩张,卫气不能正常营运,邪气稽留在此。
病症表现:人在进食时,寄生虫闻到气味便上行觅食,使下脘空虚,邪气乘虚侵入,稽留日久形成痈肿。内部痈肿会使肠管狭窄、传化不利。如果痈肿生在下脘里边,疼痛部位较深;生在下脘外面,疼痛部位较浅,且痈肿部位的皮肤会热。
治疗方法:针刺时,用手轻轻地按摩痈肿的部位,观察病气展的动向。先浅刺痈肿周边,再逐渐深刺,反复行针但不过三次,根据病位的深浅确定进针的深度。针刺后加用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让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逐渐消溃。同时,要配合适当的调理,保持心境安闲,然后服用咸苦的药物,以软坚化积,使食物得以消化而向下传输。
指导思想: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生与情志、饮食、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文中强调了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强调了正邪相争的思想,认为疾病的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在“下膈”
证中,寄生虫聚集、邪气留滞、痈肿形成等都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治疗时既要去除邪气,又要顾护正气。
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痈肿的部位、深浅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和治疗策略,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理念。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诗赞《灵枢第章“上膈”
的周易哲学解析》:
《赞〈上膈〉周易解析》
灵枢上膈蕴深玄,周易哲思照眼前。
阴阳失衡疾始现,变化渐进理相连。
针刺妙法除沉疴,调养合宜复康全。
智慧传承古今耀,医学奥秘探无边。
诠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