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肆部 纸醉金迷 第19章 绿林军(第5页)

绿林军(汉军)兵临长安,城内市民纷纷起而响应,举行暴动。

王莽手中无兵可调,便效法秦二世,将狱中囚徒释放出来,编成军队,命将军史湛指挥,进攻绿林军(汉军)。

但这支囚徒军刚过渭桥,便生哗变,一哄而散,并掘毁了王莽的祖墓,焚烧其九庙。

十月一日,绿林军(汉军)攻入长安宣平门,与王邑、王巡等指挥的莽军激战。

第二天,城中市民放火焚烧皇宫,引起王莽及众大臣极度惊慌。

王邑指挥的莽军经过数日激战,伤亡惨重,无法抵敌,与王莽退守未央宫中的沧池渐台,企图依池拒守,做最后的挣扎。

绿林军(汉军)与长安市民将渐台团团包围,猛烈攻打,王邑、王巡先后被杀,王莽无处可逃,长安商人杜吴冲上渐台,将王莽杀死。

随后,绿林军(汉军)占领了整个长安城。

新莽政权终于被推翻。

不久,刘玄移都长安。

绿林军(汉军)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由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展到十几万人,最终攻入长安,推翻新莽统治,其原因除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外,在军事上:

其一,区域村民起义的迅猛展,使农民起义军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莽军则陷入完全的被动。

绿林、赤眉、河北等地的农民起义几乎同时爆,且同样展迅,轰轰烈烈。

各路起义军虽然在主观上缺乏主动的配合和支援,但客观上,各路起义军的迅猛展,使王莽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只能派兵分头镇压,分散了兵力。

莽军多方应付,疲于奔命,在战略上完全陷于被动。

当绿林军处在最困难时,王莽将镇压重点放在东方,投入主要兵力进攻赤眉军,使绿林军摆脱了困境,迅展壮大。

当王莽意识到绿林军对其统治已构成严重威胁时,一次又一次的军事镇压又全归于失败,终于被绿林军彻底推翻。

因此绿林军的胜利,实际上也是整个起义军的胜利。

其二,以王匡、刘秀为代表的绿林军将领,执行了正确的军事战略。

云杜之战,关系到绿林军的存亡与展。

王匡正确地做出决断,不死守绿林山,而是主动出击,设伏于莽军必经之路,以少胜多,全歼莽军,使绿林军迅展壮大。

当绿林山疫病严重,队伍大量减员时,王匡等人果断舍弃根据地,分路行动,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境,而且扩大了影响,进一步壮大了队伍。

昆阳之战,刘秀胆识过人,充分体现出他杰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是绿林军战胜数十倍之敌,消灭莽军主力的大功臣。

其三,莽军将领庸碌骄狂,盲目轻敌。

云杜之战,荆州牧率2万精兵,被王匡等不足万人之军全歼,不能说这不是因轻敌所致。

沘水之战,甄阜、梁丘赐骄傲轻敌,致1o万大军被绿林军以少胜多,2将兵败身死,也是轻敌所致。

昆阳之战,莽军主帅王邑狂妄自大,盲目轻敌表现到了极点。

莽军以42万大军南下救援宛城,是为夺取战略上的主动。

但王邑看不到宛城所具备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迅挥军南下,而是驻足昆阳,在一个无足轻重,不具任何战略意义的小城,为显示所谓兵威,以几十万大军与区区八、九千人进行决战,可见无能之极。

严尤的两次建议,不能说不具备战略远见,但这些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全被骄狂无能的王邑拒绝。

莽军几十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

当刘秀等以区区万余人回救昆阳时,王邑不利用其兵力上的优势,全力围歼绿林军援军,而是仅出动极少部队与其交战,变优势为劣势,给刘秀等以可乘之隙,结果被斗志高昂的绿林军杀败,攻破中坚,主帅之一的王寻也被杀,牵动全军,几十万大军陷于混乱,终于战败溃散。

实际上王邑哪怕采用严尤一条建议,或接受王凤投降,或以优势兵力围攻绿林军援军,都有可能使刘秀无用武之地。

其四,莽军士气不高,兵无斗志。

莽军中士兵多系强征而来的农民,有不少人还是临时强拉入伍的,他们对王莽随心所欲、脱离实际、搜刮式的改制早已恨之入骨,不愿为王莽统治集团卖命,士气极为低落,与农民起义军高昂的斗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绿林军能一次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客观原因。

绿林军失败汉光武帝—刘秀更始帝刘玄定都长安后,安于享乐,重用亲族,而且更始君臣内部还爆了变乱。

更始三年,刘秀平定了河北,并登基称帝,与绿林军正式决裂。

不久,樊崇所率领的三十万赤眉大军向关中而来,刘秀也率大军包围了洛阳。

绿林军的将领们与赤眉军交战,屡次失利,损失颇重。

而更始政权的大司马朱鲔亦被刘秀大军包围于洛阳,不能相顾。

不久,绿林军部分将领开城投降了赤眉军,并打开了长安的城门,刘玄无奈,只得弃城而逃,不久后归降了赤眉军,先是被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军所杀。

至此,以绿林军为主力所建立的更始政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之后,散布于各地的绿林军兵马也被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刘秀军所剿杀,绿林军的历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