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肆部 纸醉金迷 第19章 绿林军(第3页)

各地义军纷纷前来救援,内外夹击,将士们勇猛无比,终于迫使王莽军步步后撤。

义军则乘胜追击,王莽军大败溃逃。

回到洛阳时,四十多万人只剩数千了。

公元23年九月,义军攻入长安,王莽为人所杀,他所建立的“新”

朝也随之灭亡。

西汉末年这场由荆楚大地上兴起的绿林起义,彻底推翻丁王莽新朝的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它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由于地主豪强的参与和破坏,绿林军最终还是瓦解了。刘秀在这场风暴中,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实力。

公元25年,终于抓住时机,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东汉光武皇帝。

昆阳之战绿林军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

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

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

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

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

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

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

接着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展到十余万人。

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农民军开始萌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一带。

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

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

三月间,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

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

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

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

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

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拥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

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

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

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

并傲慢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o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

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