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壹部 布衣天子 第28章 汉文帝刘恒 帝王的忧虑(第3页)

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

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展成“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实行了3oo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折叠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

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

“孝廉”

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显示“孝廉”

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视。

后来,“孝廉”

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

孝、廉有“孝子廉吏”

的意思。

“孝”

是指孝敬父母;“廉”

是指清廉勤政。

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廉”

,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

举“孝廉”

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

“孝廉”

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

、“清流”

,很被看重。起初举“孝廉”

是以郡为单位。

察举岁科之一“秀才”

,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作茂才(茂材)。汉武帝元封五年下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

,这是此科之始。

后来,宣帝、元帝时均有诏令,举“茂才异等”

西汉时,茂才并不是岁举常科。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诏令:“三公举茂才各一人”

,“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

,此后才为岁举,往往与“孝廉”

并称,表明其重要性。

不同之处是,“孝廉”

为郡举,“茂才”

是州举,所以数目是后者少、前者多,建武十二年总计岁举“茂才”

才约有2o人。

“茂才”

多为现任官吏,如西汉的茂才萧咸是丞相史。

这些现任官吏举“茂才”

后,因本身资历高,多起用为县令(千石)。“孝廉”

则多为郎官,六百石。

还有不少人先举“孝廉”

,再举“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