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正气寻妇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8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7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的宣传,韩林儿的“小明王”

称号和“大明”

国号均可用相关佛教经典解释,应该是出自白莲教教义。后来的白莲教领唐赛儿,则更直截了当的称“佛母”

那么,这一切都与明教无关吗?也不是这样。白莲教的教义和明教有很多相似之处,“据白莲教的解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叫做明暗”

两宗“相互斗争的势力,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

(《白莲教的历史渊源》而这所谓“两宗三际”

说(两宗即明暗,三际为青阳、弘阳、白阳)恰恰又是明教的基本教义,只不过抽象的“光明之父”

被实体化了的弥勒佛所替代。此外,白莲教教徒日常要求礼拜,“教常于夜间聚众拜灯,念灵文。”

也非常接近明教仪式。

元末明初之际,明教也并非衰弱到了毫无号召力的程度。据《中国通史》载:“温州也是一处摩尼教徒集中的地方。那里有一所‘光院’,是一所明教寺院。元末陈高曾经提到它,并指出‘瓯闽人多奉’明教,教徒们‘斋戒持颇严谨。日一食,昼夜七持诵膜拜’。有一些知识分子学习明教经典,隐居于此。”

这说明当时至少在东南各地的民间,明教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当时还有一派与白莲教相呼应,名为弥勒教的秘密民间组织,也就是纵横两湖的红巾徐寿辉、彭莹玉部,其教义也大体类似。

基本可以说,三教教义有众多共同点,元末大暴动与此三教均密切相关。黎东方的《细说明朝》一书也说:“这个革命团体的真正名称是什么,今已难考。在外表上,它只是半公开的—种宗教。有时候被称为‘明教’有时候被称为‘白莲教’有时候被称为‘弥勒教’它的主要的口号是:‘弥勒佛下凡转世,作人间的’明王‘它的主要的戒律与活动,是烧香、点灯、吃素、做礼拜。’元至正十一年五月,‘明王’韩山童遇害,刘福通起兵造反,次年春二月,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在濠州响应,朱元璋就在那个时候投奔过去的。其时天下大乱,元王朝摇摇欲坠,崩溃在即,割据之势已成。在这个强豪们招兵买马,东征西讨的当口上,无需再用宗教去收买人心或建立组织,料不会有太多弘扬教义的心思,也不会有太多举办礼拜、念咒文,烧香点灯等等宗教仪式的空闲。”

所以说,本质而言,朱元璋只是白莲教或者明教的投机者而已,是投入造反大潮中的百万之众中的一员罢了。当然,朱元璋又不仅仅是普通的一员。从元至正十一年三月投军,到二十四年正月进吴王位,十三年的时间,朱元璋征服群雄,消灭了势力最为强大的陈友谅,并屡破张士诚,江南半壁大半已入掌中,帝王之相成型。统一江山,南面称尊唯待时日而已。明建国后,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即下旨禁‘左道’明教与白莲教同被禁止。

尽管最初朱元璋奉行‘缓称王’的韬讳政策,在元至正二十四年以前,一直尊奉韩林儿的‘宋’朝,北面为臣。但公允的说,名分虽为君臣,实际更像是相互呼应的同盟,朱元璋与韩宋政权在政治、军事、人事上均无行政方面的关系,毕竟逐鹿天下靠的是智慧和实力。

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凭多年的奋斗和卓越的政治军事能力打下来的,与其曾经的隶属,以及无论是否遵从过白莲教还是明教的教义无关。白莲教或明教仅仅是为其提供了一个创造从一无所有到至尊无上的‘帝王本无种’传奇的舞台而已,如《明史》所言,“帝王之兴,必有先驱者资之以成其业。”

专家们大多认可,明教的衰亡与统治者的镇压有很大关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依靠这个在东南、西北、中原都有众多信徒、影响巨大的教派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

定国号,但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于是明令:“妄称弥勒佛、白莲教、明尊教、白云宗会等,为者绞”

(《唐明律合编》禁止活动,遣散教众,毁坏寺庙,摩尼教转入地下,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

所以,不管称它为明教还是白莲教,总之,此教与明王朝的积恨之深,可想而知。

白莲教在朝庭的打压之下,转入地下,成为黑暗中的一员。作为朝庭的对手,武林白道自然把它归为黑道一类。所以,几百年来,武林白道与白莲教的冲突也不见少。

但白莲教主要在贫苦百姓中展成员,与武林白道冲突不大,虽然白道见之必杀,但由于它的隐蔽性,在江湖上根本找不到白莲教活动的踪迹。是矣白道如少林武当之流,经多年之后,也渐渐把白莲教一事淡忘了。

可如今在第十三代教主公孙大娘带领下,白莲教已经展了成员达十几万余人,足有实力问鼎中原了。

真个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知后事如何,还请看下回分解!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