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和宰相刘罗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章 赦免刘墉(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街道上,来自不同民族的商人汇聚于此,热闹非凡。

各族百姓操着不同的语言,却因着贸易交流,彼此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镇西府的军事意义更是不容忽视。

康熙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便在此加强经营管理。

到了乾隆时期,巴里坤设有总兵等官职,成为军事重镇。

镇西府的设立,更彰显了朝廷对这里的重视。

高高的城墙,坚固的堡垒,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抵御着潜在的威胁。

军队在此驻扎、操练,时刻保持着警惕,为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镇西府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

巴里坤湖波光粼粼,湖水清澈,周边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

远处山峦起伏,皑皑白雪覆盖着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

这里的天空格外湛蓝,云朵洁白如雪,与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文化方面,镇西府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

汉族、哈萨克族、回回族等多民族聚居,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

既有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又有西域独特的游牧文化。

每逢节日,各族百姓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乾隆时期的镇西府,是经济繁荣、军事稳固、文化多元的西北重镇,它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辉煌。

哈密,新疆的东大门,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这里的哈密瓜闻名遐迩。

又是丝路明珠,乾隆朝的西北瑰宝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乃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仿若一扇大门,掌控着东西往来的脉络。

这时的哈密,城郭规整而坚固,是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城中街巷纵横交错,热闹非凡。

集市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又有西域特有的皮毛、香料、瓜果。

不同民族的商人们操着各异的口音,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繁荣的贸易景象。

哈密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心醉神迷。

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偶尔可见顽强生长的耐旱植物,在风沙中坚守着生命的希望。

远处的天山山脉,白雪皑皑,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天际,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哈密瓜。

这种瓜果,果肉脆嫩,香甜多汁,咬上一口,甜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堪称大自然赐予哈密的珍贵礼物。

乾隆帝深知哈密的重要性,在治理上多有举措。

朝廷在哈密设置了官员,加强对当地的行政管理,确保政令畅通。

同时,大力鼓励商业发展,减轻商税,使得哈密成为了丝绸之路贸易线上的重要节点,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正因如此,哈密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象征,在乾隆盛世的版图中,绽放着独有的光彩,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探寻的历史印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三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奔波,总算远远地看到了嘉峪关的城楼。

出关又入关

乾隆三十二年,塞外的风沙依旧凛冽,我与付钰伴在被赦之人身旁,踏上归程。

自伊犁出发,一路的荒芜与寂寥,尽是流放岁月的注脚。

如今,能有机会踏上回乡之路,心中满是复杂的滋味。

这日,远远地,一座巍峨的关城映入眼帘。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