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和宰相刘罗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章 赦免刘墉(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伊犁河谷的风貌就此改变,从传统的游牧经济逐渐迈向农耕经济,摇身一变成为新疆重要的农业产区。

与此同时,商业贸易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的伊犁哈萨克绢马贸易日益兴旺,吸引着来自新疆各地乃至中亚的商人纷至沓来。

街头巷尾,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在民族与文化方面,伊犁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满、蒙、汉、回回(维吾尔族)等各族移民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大家杂居一处,共同投身于伊犁的大开发。

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惠远古城文庙便是这一融合的生动见证,佛、道、儒三教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

城镇建设上,伊犁也焕然一新。

以惠远城为核心,一座座布局规整的城池拔地而起,这便是着名的伊犁九城,包括惠宁城、绥定城、广仁城等。

这些城池城墙高耸,城门威严,街巷纵横交错,设施完备。

它们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当时新疆地区重要的城镇群落,彰显着伊犁的繁荣与昌盛。

没过几日,乾隆三十二年的边城风貌——迪化(乌鲁木齐),呈现在我们三人的眼前。

迪化是新疆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

大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在这里大力推行屯田戍边政策。

城池的布局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四周,城门处有兵丁日夜值守,警惕地注视着远方。

城墙上的烽火台虽未燃起烽火,但却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

城中,错落分布着官署、兵营和民居。

官署建筑庄重威严,是大清治理地方的核心所在,官员们在这里处理政务,传达朝廷的政令。

兵营里,士兵们每日进行操练,迈着整齐的步伐声、喊着响亮的号子,彰显着军队的纪律与力量。

民居则多为土木结构,朴实而又充满生活气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街道上,既有身着满族服饰的官员和士兵,也有头戴回回族花帽的百姓,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交流着各自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商业也在这片土地上逐渐繁荣起来。

集市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有来自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色泽鲜艳,质地精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也有本地的牲畜、皮毛、药材等特产,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驼队满载着货物,缓缓穿过集市,向着远方的目的地进发,他们带来了远方的消息,也带走了迪化的特产,将这座城池与外界紧密相连。

农业更是支撑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周边广袤的土地上,大片的农田整齐排列。

汉族、回回族等各族百姓辛勤劳作,他们引来了天山的雪水,灌溉着这片土地。

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茁壮成长,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展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在文化方面,迪化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既有汉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时的舞龙舞狮、贴春联;也有维回回族的音乐舞蹈,欢快的手鼓舞、悠扬的冬不拉演奏,常常在街头巷尾响起,引得人们驻足欣赏。

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乾隆三十二年的迪化,虽地处边疆,但在大清的有效治理下,正逐渐从一个军事要塞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城镇,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镇西府(巴里坤),位于新疆东北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重要门户,有巴里坤湖等自然景观。

是乾隆时期的西北明珠,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镇西府作为新疆通往内地的重要门户,商贸往来频繁。

驼铃声声,满载着西域的奇珍异宝,如精美的玉石、优质的皮毛,还有那闻名遐迩的哈密瓜,向着中原大地进发;又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带回这片广袤的西北疆土。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