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六章 安刘者必勃也(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年龄的巨大差距加上社会身份上的悬殊,一时间二人的婚姻直接上了大明娱乐热搜榜。

然而,这位老先生倒还有些风流才子的气度,为了爱情不顾多方压力,依然突破礼教的束缚。

婚后夫妻恩爱,二人每天读书,相谈甚欢。倘若老钱先生真能在温柔乡中沉醉而死,倒也算得上一代风流才子。

后世必有人称他为“东坡先生第二”

。然而,世事难料,他晚年先是勾结阉党,之后又反清复明的“骚操作”

,让他直接身败名裂。

公元1644年,大明灭亡。紧接着,掌握兵权的马世英在南京成立了弘光朝廷。而在这个关键时刻,钱谦益恰巧站错了队。

因为他曾支持潞王为帝,这也导致弘光朝廷建立后,他将面临政治清算。怕死的钱谦益急忙上书马世英,满口奉承,还积极巴结马世英的心腹阉党人物阮大铖。

这位曾经的东林魁,此刻却像有着滔天罪行的奸臣一样,向马世英献媚求生。当其他东林党人在政治清洗中被屠戮殆尽时,他却靠着献媚,在南京的小朝廷中换得了一个礼部尚书的位置。

相比之下,与阉党斗争而死的东林六君子,从这件事情上便可见钱谦益的为人与骨气。

公元1645年,满清兵临南京城下。纵观历史上遇到朝代更替之际的士大夫文人们的做法,大致有殉国、隐居、皈依佛门等几种。而钱谦益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投降。

我们常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然而作为妻子的柳如是,出身风尘,却毅然决定与丈夫一起投湖自尽,以身殉国。

可作为文人领袖的钱谦益来到湖边,却沉默良久,最终吐出了那句震古烁今、流传千古的名言:“水太凉,不能下。”

柳如是见丈夫没有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独自跳湖,幸好后来被人救起。之后,钱谦益带领众臣在城门口跪迎清军,并承诺以招抚江南为己任来表忠心。

不久,满清布剃令,昭告“留头不留,留不留头”

,以此打压汉人的反抗之心。

而这位文人领袖则是第一个剃。当时整个过程颇为荒诞:就在剃令布之初,大家心情紧张时,老先生突然说:“我头皮有点痒,出去一下。”

等他回来之后,却已成了光头,后面留下了一根金钱鼠尾般的辫子。

不得不说,钱谦益算是把贪生怕死的伪君子面孔展现得淋漓尽致。

客观一点讲,虽然“水太凉”

和“剃”

这两个千古流传的典故出自野史杂记,在细节上可能存在某些争议,但他投降满清、成为当时为人不齿的2臣,却是不争的事实。

原本钱谦益就是一个功名富贵心很重的人,他自己就曾在诗文中表示:“我本官人,是狼不是病。”

最初,他认为投降满清并招降江南之功,没准可以在清廷实现自己位列台阁的夙愿。但很快,他就让人大失所望。

事实上,他丢掉礼义廉耻,投降满清,却未能得到清廷的信任,仅仅被授予了一个礼部侍郎的闲职。

当时有人写诗嘲讽钱谦益:“乾宫处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去,官高依旧老东陵。”

用“事二朝领袖”

来讽刺他卑躬屈膝、甘做2臣的丑态。

或许出于对清廷待遇的不满,也或许出于良心方面的谴责,钱谦益在清廷只做了5个月的官,就称病回乡了。

回到老家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了“爱国者”

,不断卷入各种所谓的反清复明运动。总的来说,在江南文人的笔记和评价中,他似乎一直在暗中策划反清复明的活动。

由于前期已有反清嫌疑,清朝政府曾多次对他进行调查,甚至一度将他入狱,然而直到钱谦益去世,清朝竟然始终未能拿到他反清的确凿证据。不知道是他太过高明,还是清朝实在太过愚笨。

直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钱谦益以83岁的高龄去世。

而在他7o大寿时,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我于明亡之时,该死不死,降清之后,却偷生得生,是一个被历史遗弃的不祥之人,只能与禽兽为伍。”

因此,个人觉得称其为“贪生怕死的爱国者”

再贴切不过,只不过“爱国者”

要加上引号。

纵观钱谦益这个人,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他如同金庸笔下的岳不群一样,号称“君子剑”

,却做着无耻的勾当。

他既不能像黄宗羲一样释然归隐,也不能像吕留良一般坚持反清,他代表的是在时代浪潮下标榜忠义却虚伪至极的伪君子。这类人最可悲也最可恨。

明史大师吴晗也评价钱谦益:“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个热衷的政客,晚年是个投降的汉奸,是个土豪劣绅。在朝时,是个贪官污吏。

一生反反复复,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做官以外,从没想过别的。”

而在钱谦益死后1oo多年后,满清皇帝乾隆特意将钱谦益列入《2臣传》,以此表达对钱谦益鼠两端的厌恶。

其实,以他当时的地位和才学,足以名留青史,那些道德上的小毛病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