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6章 绞肉机(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事实上,汉家民四百余万户,几近三千万口,却没有哪怕一人,见到过或知道高阙内部的构造。

就连汉室仅有的一位草原问题专家:弓高侯韩颓当,也仅仅只是从南、北两侧外部见到过高阙。

高阙里面是什么样,是怎样的构造、有哪些可供利用的地形,亦或是适合构筑防线的区域,汉室在战前皆是一无所知。

而此刻,这场高阙之战,以汉室先锋突袭夺取外墙作为开端,高阙内部的大致构造,也才终于为汉军将士所熟知。

和绝大多数由华夏文明,借助天险所构造的关隘一样:高阙,分别于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关口。

事实上,高阙北侧、面对幕南地区的关口,防御力甚至比此刻,汉军将士所突破的、面对河套地区的南侧关口都还要更高。

至于原因,也不难理解:高阙,本身就是秦廷所筑造,本身就是为了在河套北侧的大河北岸,为秦军从河套北出提供一个河对岸的桥头堡。

至于真正要防的敌人,则是当时名义上通知幕南地区,实则根本不敢在幕南地区大范围活动的东胡王庭。

明白这一背景,再来看高阙的整体构造,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此刻,站在高阙南关墙的汉先锋军,其实是站在秦廷筑造高阙时,所涉及的‘后方’。

南关墙下的南关门,也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防御性质,而是以方便自对岸的河套输入物资、人员为原则所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南关门,就是高阙真正意义上的物资、人员输送们,北侧面对幕南地区的那道门,才是真儿八经低于外敌的关门。

所以,南关门很宽。

虽然同样也被吊绳吊着,却是足有十五丈宽,可供八辆满载后勤自重的马车并排驶入高阙。

但由于先前,汉军将士并不了解高阙内部的构造,所以才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拿下南关墙,就能顺势开启南关门。

关门一开,就能让源源不断的汉军将士迅涌入高阙,将高阙彻底掌控,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但当程不识所部中军的斥候精锐,奉令登上高阙南关墙,欲要按照程不识的指示,打开南关门,才终于现了一场。

通常情况下,城池的吊门,是以绞盘将绳索盘起,通过绞盘的正反向转动,来控制吊门拉起或放下。

所以,控制吊门的绞盘处,总是会有十数名身材高大,身形魁梧雄壮的力士,专门负责绞盘的转动。

但高阙南关门,却有些不同。

——虽也是吊门,但控制吊门的绞盘,却并不在关门正上方的墙头,而是被延伸到了关墙靠里一些的位置。

现在,整个高阙,南关门到北关门、南关墙到北关墙这近四里长,至少一里宽的区域,只有做南侧的南关墙,实在汉军掌控之中。

只要出了关墙——只要从关墙往北靠一点点,甚至只是走到自关墙下到高阙内部的阶梯处,便是正在生惨烈肉搏战的第一线。

匈奴人,从最开始的愕然,到紧随其后的惊慌失措,此刻,却已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癫狂。

高阙不能丢!

不是因为高阙,对匈奴单于庭多么重要、对大匈奴帝国多么重要之类的高大上的原因。

而是高阙一丢,在场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死!

运气好些,或许只是家人受到牵连,运气差点,说不定是整个部族都要受影响!

在草原,凡是和战争相关的东西——如功勋或过错,可没有什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类的说法。

打赢了,你就随意放荡去吧!

抢回来的东西都是你的!

打输了,那就活该吧你!

管你是为什么打输,输了就是有罪!

在游牧之民参与的战争中,经常出现过度绝对化,且完全不留余地的军令。

比如,某个部族惹恼了单于庭,单于庭打算派三驾马车之一:折兰部前去讨伐不成。

那单于庭大概率会直接说:去把这个部族灭了。

具体怎么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灭,单于庭不管。

该部族灭了之后,折兰部是烧杀抢掠,屠尽该部,还是尽贬其部众为奴隶,单于庭也不管。

该部族的牛羊马匹,该部贵族所收藏的金银财富,单于庭也都不过问。

与之对应的是:在讨伐这一部族的过程中,折兰部所投入、消耗的后勤辎重,以及遭受的伤亡、损失,单于庭也不管。

单于庭不关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只要一个满意的结果即可。

——让你折兰部去灭这个部族,你灭掉了没有?

灭掉了,好,你任务完成。

接下来你爱干嘛干嘛,我不管。

没灭掉?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