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九锡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53章 951垂危(第1页)

平心而论,宁太后并不反对陆沉乘胜追击的奏请。

一者,景帝之死对景军的打击确实很沉重,但这不代表景国就此沦为不堪一击的废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方还有布置在定州北部、定州西部和靖州中西部的大量兵力,加起来约有二三十万人。

眼下大齐占据上风,不趁这个机会收复失地,难道还要等景国回过劲来?

二者,宁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却也知道大齐当年遭受的屈辱,更不会忘记她公公高宗皇帝和她丈夫哲宗皇帝的遗志,那便是收复河山还于旧都。

从这一点来说,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陆沉。

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大齐兵马尽握于陆沉之手,她不希望在眼下这个时候闹出中外决裂的场面。

可是宁太后没有想到会在高焕这里出问题。

她对国库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否则她不会将内府库的九百多万两银子拿出来直接划拨给户部。

这笔钱来之不易。

其中包括当年陆沉从河洛巨户那里刮来的八百万两,以及查抄京城叛乱四家门阀的收获。

因为这两笔进项,内府库存银两千四百多万两,李端在世时便已用去四百多万两,李宗本继位后为了那场仓促的北伐又用去五百多万两,再加上前后两任帝王的国丧,等到宁太后执掌大权之日,内府库只剩下一千一百万两有余。

即便如此,宁太后也咬牙拿出九百多万两充作军资,只留下二百万两以备不时之需。

在她想来,这笔银子加上国库先前的储备,能够支撑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入冬这段时间的支出,等到今年九月开始各州财赋入京,这又是大概两千万两,无论如何都能挺到明年夏秋之际。

这是她能给陆沉最大的支持,到那个时候即便陆沉想继续打,她也只能强迫他停下来。

否则朝廷会彻底崩塌。

“现在才十二月初,距离明年财赋入京还有十个月,国库里就只剩下七百多万两银子。”

宁太后凤眸渐冷,语调渐高:“高尚书,你要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陛下息怒,容臣细禀。”

高焕不敢大意,虽说因为陆沉的关系,朝中重臣对他很尊重,但他见识过宁太后的果决。

即便看在陆沉的面上,宁太后不会要他的脑袋,可这件事说不清楚的话,龙林高氏肯定会倒霉。

他紧张又急促地说道:“陛下,截至去年十二月,国库存银两千一百七十三万两,其中一千八百九十万两为当年财赋收入,余者为前年结余。后来陛下从内府库划拨九百三十二万两,共有三千一百零五万两。”

“过去的一年里,国库共实际支出三千三百七十万两,故而亏空二百六十五万两,这笔银子是臣以户部的名义从坊间拆借而来,目前已经偿还,账目一清二楚。”

“从今年九月开始,各州财赋运送入京,计银两千一百三十万两,除去清偿那笔拆借的银子,另有开年必须拨给朝廷各部以及下面州府的八百七十万两,再除去最新一批供应给江北大军的粮草、军械、冬衣等各项物资的费用以及军饷,便只剩下七百四十七万两有余。”

高焕显然对这些数字烂熟于心,他这段时间经常头疼失眠,此刻更是无比愧疚地说道:“陛下,臣保证户部每一笔进项和每一笔支出都清晰可查,臣……臣真的没有贪墨一分一厘啊。”

宁太后默然,良久后说道:“哀家信你。”

“谢陛下!”

高焕抬头看了一眼,又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现在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今雷泽平原大战已经结束,捷报中言明我军战士阵亡三万余人,靖州平阳城外的大战也已到了尾声,臣预计这两场大战的善后抚恤大约需要一千万两。”

宁太后眉头深深蹙起。

光是这一项就存在两百多万两的缺口,而且朝廷接下来一年的支出不只有军费一项!

高焕先前所言那笔八百七十万两是明年的预算,这本来就是精打细算、甚至在很多方面强行扣减的结果,但是谁敢保证明年各地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万一某地出现水灾旱灾甚至是地龙翻身,朝廷要不要赈济灾民?

即便不谈明年的麻烦,眼下国库实际上连一千万两都拿不出来,除非扣下那笔八百七十万两的预算,可是那样一来朝廷和下面的州府就会直接陷入瘫痪。

两位宰相尽皆陷入沉思,高焕所说的麻烦确实很棘手,但还不至于让他们尤其是许佐束手无策,只不过眼下他们不便公开表态。

礼部尚书孔映冬出班一礼,禀道:“陛下,臣斗胆妄言,是否能让淮安郡王暂停进军?臣虽不通户部庶务,却也知道军费开支在动与静之间的区别。粮草转运靡费甚巨,相较平时要多耗费四到五倍,若是大军驻扎休整,朝廷便能缓口气,否则难以为继。”

吏部尚书姚崇顺势说道:“陛下,孔尚书言之有理,并非朝廷不支持淮安郡王和边军将士,臣等皆知一鼓作气的道理,但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方才高尚书曾言,过去一年多朝廷军费开支达到两千四百万两之巨,其中还包括陛下从内府库拿出来的九百多万两,这足以证明朝廷对边军不遗余力的支持。”

“是啊,不妨缓一缓。”

“景帝一死,大局便定,何必急于一时?”

“今年局势如此艰难,我朝大军尚能击败强敌,只需休养生息两三年,届时再收复失地岂不是易如反掌?”

“国库几近干涸,总不能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啊。”

群臣的讨论声逐渐热烈起来。

李景达漠然旁观,心中冷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