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回80当大佬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5章 抢着来(第1页)

王东和王富两人瞎聊着,专线大巴很快驶上了高。

从萧县国际机场出来,如今有两条高。

一条往西去钱塘市区,另一条是后来规划的,直接往北通往桐县。每一条支线,都特地造了一座斜拉索大桥过钱塘江。

加上秀州这地方,虽然地处江南水乡,却毕竟是太湖平原的边缘,还有些山区否则秦山核电站也不会造在这儿。所以这两条高公路的修建标准非常高,部分路段为了平缓,还特地做了高架。

按照9o年代初的基建物价水平,一公里高架可能要15oo万人民币造价,而地面高公路只要4oo多万。换做穷一点的地区,可能就宁可让高公路稍微多打一点拐、降低坡度了,不会这么捨得下本地直接高架取直。

这种基建水平,放到后世也就是基本操作,不过在1991年初的钱塘,却让京城来客都略微感慨了一下。

“这几年南方展真是好啊,看看这桥,没几千万造不下来吧。还是要靠市场驱动,才有活力。”

搞产线管理出身的王东,忍不住就歎息,

“唉,想想我们厂子,万人大厂,每个员工每月粮价补贴4元、肉蛋物价补贴15元,厂子愣是不出来,一共22万每个月,还要问京城财政打报告哭穷求拉扯,跟这些南方人的比比,真是心酸呐。”

国内的计划价体系,会一直维持到1993年,94年才全面取消因为没有了票证,所以94年也顺势正式取消了外汇券,从此所有人民币都是一种了。在有票证的时代,外汇券人民币的购买力是高于普通人民币的,因为外汇券买东西可以直接买,不用任何票证

所以从9o年到93年,吃公门饭的单位工资不好随便涨,而物价控制又在减弱,因此各单位基本上都要物价补贴。这个时期看起来京城工人的平均工资也就两百来块,但实际上加上各种补贴,很多都有三四百。

当然穷得不出的单位不算。

上述假设都是建立在你单位效益好、钱多,只是缺乏巧立名目钱借口的前提下的。

如果是要诱使京城端铁饭碗的人南下淘金,那这行情至少得开8oo块以上的月薪才有戏,这还是针对普通工人。如果是有点技术有点绝活的,少了15oo人家根本不会看,毕竟铁饭碗的安全感在时人眼中依然非常的强。

不过特区也不是没有从事低工资工作的人,那些一个月三百块还抢着乾的基础工种也不少,但都是农民工,是本来就没什么牺牲、不如来碰碰运气的。上述8oo15oo这种价位,针对的是放弃大城市体制内身份这个牺牲。

一路上,高,高架,斜拉桥,还有道路两旁的小洋楼,值得感慨的点还有不少。

甚至沪钱高也比历史上早了好几年建成通车,桐县城南的新开区,就直接贴着高选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沪钱高在建造规划的时候,特意贴近了开区。

历史上,沪江到钱塘的高,分了两段建造。毕竟跨省的工程,都需要每个地方承担自己本地的费用。

东边的沪江人有钱,即使没有人改变历史,从闽行到松江的那一段,连同闽行进市区的沪闽路,199o年也就通车了。

而西边吴越省内这段,因为吴越相对穷一些嘛,拖了三四年预算,历史上要94年才拨够钱造。如今,因为新开区的规划,上面勒紧裤腰带也要优先建设这一块,也不知从其他什么地方挤了3个亿基建资金,把这百余公里的高全线修了。

因此王东、王富这次来,看到的才是从钱塘到沪江,全线高标准通车。

快到桐县的时候,车上还有一个嚮导,非常自豪地给大伙儿介绍“从咱开区往北,还有一条高,也是去年刚修完的,去姑苏的太苍港保税区。

本来江南省那边还不想便宜了咱,不愿意让咱秀州的开区白用他们的保税港绿色进口通道,太苍港出来的高,只想修到鲲山、吴江。还是咱吴越交通部门特事特办,给了隔壁省5ooo万,算是援助,把吴江到王江泾省界的这15公里修了。大家要有信心,顾总要弄的项目,协调到的资源肯定是够的,跟着顾总干,肯定有前途。”

车上那些拿着邀请函来的工程师、产线管理人员,听了纷纷侧目。

这年头,跨省掏腰包、给隔壁省5ooo万帮修高只求方便用保税港,还是非常罕见,非常大气的。

这事儿么,也不能说隔壁江南省不地道,因为人家钱也要花在刀刃上。新保税港出来的高公路,修到姑苏本市也就够用了。后来从吴江到王江泾省界的这15公里,人家确实暂时用不上,让急于改善进出口环境的秀州人掏钱,也是正常操作。

王东是搞管理的,看了这环境,就忍不住跟王富商量“顾爷这么捨得下本,我看就算是从京城挖普通的电子管厂工人、产线技术员,那都至少几千块的工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