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脑变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12章 飓风(第1页)

因为体积的优势,对于空气中热量的吸收能力很强,并且可以持续不断。

十万只同时吸能爆出来的威力很大,不到半个小时,一块笼罩近百万平米范围的降雨云就形成了。

几分钟后,一场瓢泼大雨在地中海凭空降落下来。

又过了几分钟,大雨变成了小冰粒,随后不久又变成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降落,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几分钟。

实验达成的效果过曾凡的预期,云层聚集的度很快,降雨的度也很快,雨滴和冰晶摩擦产生电荷积聚,根本没有形成闪电的机会,降水过程就结束了。

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这片区域又恢复了一片晴空的状态,仿佛什么都没有生过。

如果有足够的酝酿时间,再控制云层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曾凡知道云层的范围再扩大几十倍上百倍也不成问题。

这还只是十万只的威力,如果全球铺满几十亿,几百亿只,曾凡觉得他真的可以在任意的地点呼风唤雨了。

实验当然不可能只进行一次,曾凡根据飞鹰网络反馈的情报,再次传送到另一个地点。

这次他直接出现在加勒比海的维京群岛上空,每年的九到十一月份,正是这里的雨季,此刻下方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正下着大暴雨。

这块积雨云笼罩的范围足有几十平方公里,最厚的地方过十公里,可比刚才他在地中海搞出来的一小片壮观多了。

曾凡悬浮在云层上方,感觉自己特别的渺小。

要化解这么大片的雨云,哪怕他把剩下的七十万小球都投进去,感觉都有点杯水车薪。

如果只是雨云还好解决一些,现在云层中积聚了大量的电荷,任何一点扰动都可能引起连续的闪电,他可不想消耗太多。

维京群岛位于加勒比海东北方向,西边紧邻波多黎加,再向西就是牙买加、多米尼加、海底、古巴等岛国,南面八百多公里,隔着一系列岛国,就是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向东向北都是辽阔的大西洋。

厚厚的雨云不能轻松化解掉,曾凡尝试加云团的移动,准备在运动中消灭掉。

整个云团缓缓的向北方移动,于是他顺着云层前进的方向抛洒,然后在二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将剩下的四十多万全部抛了下去。

抛洒出去的的任务,就是沿途制造一个低气压带,引导云团前进的方向。

曾凡的打算就是让云团远离岛屿和大陆,先向北,再转向东,最终消灭在大西洋上。

陆地上水往低处流,空中的云团也一样,从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运动。

制造低气压带也不复杂,就是降低空气密度,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升高,体积就会膨胀,空气整体的密度也就降低了。

当然,空气都是流动的,周围的空气会自补充过来,维持气压的平衡,想要形成低气压带,必须有一个个足够规模的连成带的低压中心,并且这些中心的气压必须一个比一个更低。

与形成雨云不同的是,要制造低气压中心,需要源源不断的释放能量,加热周围的空气才行。

幸亏这些都是在地底充满能量才带出来,不然的话,曾凡的实验都没法进行下去了。

在曾凡的操作下,距离维京群岛东北方向三百多公里的海面上,一个高度四五千米的小型低压气旋逐渐生成,一点点变大。

仿佛钓鱼一样,他之前一路抛洒的像鱼线一样被这个气旋吸引过来,鱼线后面拖动的大鱼,就是那一片十几公里长的云团。

低压气旋越来越大,吸引来的不仅那一条大鱼,四面八方的空气都汇聚过来,增加着气旋的动能。

庞大气旋的撕裂效果之下,那片笼罩几十平方公里的硕大云团,被拉长变细,仿佛进入粉碎机一样被撕碎。

雨云确实被消灭了,可是低压气旋在逐渐加,中心风很快就过了每秒十米,眼见就要升级为热带风暴。

这时候不需要释放能量,整个气旋就可以自行成长壮大了,随着气旋中心的上升作用,二十多万的升上了高空,被曾凡重新回收。

气旋中心风过每秒十七米,就可以定义为热带风暴,如果热带风暴继续加强,中心风过每秒三十二点六米,那么就可以成为飓风了。

生成于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北太平洋等海域的低压气旋,当达到一定强度,通常是中心风达到十二级或者十二级以上,就被称为飓风。

生成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低压气旋,当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力达到十二级或以上时就被称为台风。

曾凡本来只是测试驱散雨云,没想到无意中催生出一个热带风暴,他也想亲眼见证下这种强气象的产生和消散过程,却又不想因此造成什么灾难性后果。

于是,刚刚收集来的又被他抛洒出去,重新从外部进入气旋,这些能量耗尽的要去气旋中吸收能量,有了能量才好做事。

位于亚平宁山脉和碦喇昆仑山脉的两个地下工厂也开始全力制造,有了足够的后备力量,曾凡就不担心这个刚成型的热带风暴会失控。

并不是每一个低压气旋都会展成热带风暴,从热带风暴继续变强,展成飓风,也需要更多苛刻的条件,差一点都不行。

附近区域的海水温度通常需要达到二十六点五度以上,温暖的海水能够提供大量的水汽,水汽蒸后进入大气,为飓风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

此外,周围的空域还不能有太强的垂直风切变,也就是在相对较短的垂直距离内,风或风向不能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如果低空十米风的东风,高空变成五十米风的西风,垂直于海平面的气旋就可能被带歪,或者干脆被撕成两半,没有了下部稳定的能量来源,整个气旋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就算一切条件都具备,从低压气旋演变为热带风暴,继而展为风过十二级的飓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整个过程慢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最快也要十几个小时,随着周围能量的聚集,风眼从无到有,中心的低压区逐渐扩大,通常二三十公里直径,可以达到五十公里以上。

飓风中心的风眼区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区域,天气晴朗,几乎没有风,这里的气压极低。

环绕眼区的是一圈强烈的对流区域,即眼壁,这里是飓风中风力最强、降雨最集中的部分,这里的垂直运动强烈,暖湿空气在这里急剧上升,形成高耸的对流云塔。

从眼壁向外延伸出多条螺旋状的雨带,这些雨带包含对流云团、降雨和较强的风,它们围绕中心旋转,不断地将水汽输送到中心区域,并且在旋转过程中逐渐减弱,螺旋雨带的宽度和强度各不相同,它们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也是影响飓风整体强度和降雨分布的重要因素。

由于曾凡引导过来的降雨云团加入,让整个气旋从前期的猥琐育阶段直接跨越到了热带风暴,强的能量团也吸引了周围更多的水汽聚集,气旋中心眼区迅成型,并且急剧扩大。

热带风暴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演变成了飓风,中心风很快就过了每秒三十米,并且还在迅增加。

一般来说,飓风主要是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影响力很难突破对流层顶部,热带地区的对流层通常都在两万米以下的高度。

曾凡悬浮在三万米的平流层,可以安静的看着下方的飓风成型,七十万只在飓风周围急旋转,随着上升气流抛洒到周围,然后再从外围重新加入进去,很快就已经回复了各自的能量。

它们需要的那些能量跟整个覆盖几百平方公里的飓风相比,显得就有点微不足道了,这就是天地自然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