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从澳洲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章 真仰望星空(第2页)

旁边一个百姓回道,他耐心向王顺解释。

电的基本原理在《大明报》上也有刊登过,不少感兴趣的百姓对此也多有了解。

这时,一阵钟声传来。

八点了。

天文广场就像是被打开了开关,华表柱子的顶端一阵闪烁,安置在其上的灯泡亮了起来。

众人先是一阵沉默,又转瞬间爆出震天般的惊呼声。

“开了开了,铁栅栏开了!”

不知是谁大声呼喊,众人看到主干道上,一队卫兵撤走了栅栏。

人群向天文广场内涌去。

他们围着一根根华表灯柱,对着上方炽亮的灯泡啧啧称奇。

范退和王顺两人也随着人群涌进去,也学着其他人站在路灯下,抬头观摩了一阵灯泡。

直到眼球酸痛才回过神来,感叹工部官员的奇思妙想。

急需向里是两排展览中心。

一个玻璃橱柜前,范退驻足观看。

里面展览的是汉代张衡对于宇宙天文的研究,还有《灵宪》、《浑仪图注》等着作,完好的保护在橱柜内。

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在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相比于众人熟知的神秘地动仪,浑天仪才是张衡在天体物理上最伟大的成果。

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的观点,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老祖宗早在近两千年前,就对天体宇宙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数学工具还很匮乏的古代,他们依然通过观察星体轨迹,计算黄道面夹角,测算农历,为一定时期的农事做指导。

着名的“女娲补天”

神话故事,有学者认为是中原古人类很早就有天文历法的概念。

在天体轨道出现大范围的偏差后,早期的历法已经不再适用农耕,经常出错。

于是“女娲”

重新测算天体,让新历法再次指导农耕。

这也许就是“女娲补天”

的历史原型事件。

而大明在天文钟楼建成后,本次开放展览古籍,让古人对宇宙的认知真真实实的展现在百姓面前。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开放民智,为以后的科学展做准备。

范退观摩了一番张衡老前辈的着作,又在展厅正中央看到了不少实体模型。

浑天仪和地动仪就在其中。

在灯泡炽黄的光芒下,百姓们认真听着一旁工部官员的讲解,时不时出惊呼。

就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世界似的,眼中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