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章(第3页)
这说明唐初统治者是把“忠”
“孝”
这些封建礼教的中心环节作为选官的标准。
唐代的明经考试,着重考核儒家经典,进士考试则重点在于诗赋。考中以后,还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正式任命为官。唐代皇帝往往临时定立科目,以考察选任官吏。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这同两科的考试内容有关,
“明经”
科虽然有所着重,但是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其中,里面还包括《老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
而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
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唐高宗时,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
【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o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6]
……
众人哗然。
五花八门的选拔人才,后世真是教人开眼。
……
唯有唐朝诸位有些傻眼。
“……为什么这中间有个武则天?”
手,微微颤抖。!思索。
御史大夫在大汉的权利确实是过秦。相对于秦朝,在大汉官员职能变化最大的当属御史大夫了,汉文帝时下诏:“制诏御史,其除肉刑。”
从此,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官。[3]
他们大汉也就算了,子孙后辈们沿用本朝祖宗传下来的制度不是新鲜事,但是谁会想哪怕到后世的被称作盛世的唐,最高监察官居然还是御史大夫。
而且相比他们这么粗糙简易的任命,唐朝的监察上有自己的机构、自己的制度、也有自己的防范。唐朝时相关制度和其他官员分了不少原本属于御史大夫的权利,分权,可以很好遏制权利的膨胀,这是想要用人又得防范遏制臣下野心最简单的办法了。
这种做法可以借鉴。
刘彻心里对丞相一直是忌
()惮的。
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作为皇帝的他对此怎么可能放心得下。
但是想要分权的话,还得要人来顶上。一个不行,就两个。分权简单,只不过其中的难点其中关键在于……哪里找那么多人来?
难!
刘彻怎么不眼馋他李世民手下的济济人才!
毕竟,相比大汉,唐朝的官员多,可用的人也多。不像他们大汉啊,想要的人才都不够用。
当然,缺少人才这种事,不只是他们大汉。自古如今,都是求贤若渴。连嬴政统一六国之后,也是苦于没有人用。
实在纳闷,唐到底哪儿来这么多的可用人才?
实在不懂。但是想来其中缘由,与那科举制定然是分不开的!
……
【在选官制度上,唐朝实行的是科举制度。
先前说隋的时候曾经提过,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诞生,但是没有适合自己展的水土。直到隋朝时期,科举才有了展。而到唐时,科举制自然更进一步。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提出了“每年十月”
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