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爆款(第2页)
胡善围用了晚饭,在范宫正的屋子里等到几乎半夜,范宫正才回来。
范宫正看到胡善围就头疼,叹道“真佩服你们年轻精力充沛,我年纪大了不能熬,累死我了有什么事情非要今晚说明天再来吧。”
范宫正下了逐客令。
胡善围把高明写的琵琶记本子递给范宫正,简略说了一下剧情,“下官觉得本子写很好,难得一点低俗违和的内容都没有,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说教,结局太完美。书生蔡伯喈简直是个全忠全孝的道德完人,明明什么便宜都占了,考了状元,娶了名门淑女,当了高官,却还兀自委屈,都是逼不得已,为了孝道和忠君而为之。但是作为宫廷大戏,过于说教,反而不是缺点,是优点。”
胡善围说道“皇上曾说,宫廷戏曲,一应谄媚艳曲皆不取,而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皆不禁。蔡伯喈,赵五娘,牛小姐都是孝子贤妇,和儒家美人伦,厚风俗不谋而合,有诗教之功,皇上应该会喜欢。请范宫正先过目,如果您同意,明日就要教坊司演一遍。”
宫廷大戏,又是平时上不得台面的南戏,胡善围不敢自专,她需要范宫正先点头。
能让胡善围等到半夜、逐客令都不顾、依然坚持举荐的本子,范宫正不好扫她的面子,拿在手里随手一翻,刚开始漫不经心,但很快被里头的词句和渲染的悲情所吸引。
胡善围有备而来,说道“下官查过了,作者高明是元朝末年正儿八经考出来的进士,还是个清廉的好官,科举出来的官,写出的剧本初衷是为了教化世人,和民间为取悦观众糊口的作者是不同的,改变了蔡伯喈这个人物,把他变成了一个忠孝两全有情有义的读书人,又用赵五娘吃糠咽菜,罗裙包土葬公婆的悲情吸引观众。这种即有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情节,又有教化世人的戏剧,正适合宫廷。”
范宫正出身诗礼之家,元朝四大诗人范梈的孙女,岂不明白戏曲诗教之功的厉害
她看起书来一目十行,很快就做出了判断“确实不错,我明日抽空和你一起听琵琶记,若没有问题,冬至那日,就选这折南戏,给宫里换换口味。”
冬至那日,宫廷宴会上演琵琶记。
起初一听是南戏,众人兴致缺缺,但正是开始第一出戏水调歌头里,唱到“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时,洪武帝就停了酒杯,这句话正和他的心意。洪武帝认为元朝礼乐崩坏,民心离散,所以大明立国之后,着重礼仪和教化,重塑中原文明。
明明只是一出戏,却就敢在开头说如果戏曲没有“关风化”
教育世人的,再好的戏也徒然,这个观点正是洪武帝心中所想。
宫廷是大明的中心,而皇帝,是宫廷的中心。洪武帝明显对这出南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还有那个不长眼的敢打扰皇上的兴致
何况这出戏演到赵五娘吃糠那段,唱词生动悲恸,极有感染力,马皇后,孙贵妃等在战乱时期吃过苦头的娘娘们皆面露动容之色,纷纷红了眼眶。
到了罗裙包土葬公婆时,席间多有落泪者。
宫廷大戏没有胡善围区区一个七品典正的位置,她远远站在一个亭子下,抱着暖烘烘的手炉,独自一人看着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台。
北戏的配乐多是琵琶古筝,南戏的配乐多箫管,声音绵长,故隔着老远,胡善围都能听见乐声。
恍惚中,她变成了戏台上的赵五娘,先是“软怯怯的孤身己”
,再到罗裙包土葬公婆后,毅然抱着琵琶上京寻夫的蜕变。赵五娘的痛苦,胆怯,希望又绝望,在绝望里寻找新的希望,她感同身受,因为她有相似的经历。
她亲手推荐了琵琶记,等同将自己无法愈合的隐痛亲手一点点撕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后用力挤出脓血,疼都不能呼吸,挤脓血的手一刻都不能停,必须全部挤出来,隐痛才会消失,旧伤才会真正愈合。
她亲手将过去软怯怯的胡善围一刀刀捅死了,战胜了自己,从此以后,若再有人提到未婚夫,她不再一击即溃,笼罩在往事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或许那时候,她只是淡然的付之一笑吧。
不知不觉中,亭子里的胡善围脸上有了一抹笑意,她不会再为过去流泪了。
戏台上,琵琶记唱到了最后一曲永团圆
“共设华筳会,四景常欢聚。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玉烛调和归圣主。”
一个历经曲折最后大团圆的故事以“归圣主”
为结尾,洪武帝龙心大悦,对琵琶记大为赞赏,笑道“五经、四书,就像布帛粮食一样,家家都有。高明的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荣华家不可无,以后每日都演几出。”
教坊司伶官忙道“遵旨。”
洪武帝又道“琵琶记是南戏,不便传唱,教坊司用琵琶古筝箜篌等便于弹唱的乐器重新配乐,谱以弦索,重新出一个院本,推行到民间,以教化世人之用。”
果然,胡善围的判断是对的,这部戏稍显说教的缺点,正好是洪武帝喜欢的优点。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何况洪武帝还说出“富贵荣华家不可无”
的话,官员谁敢不听纷纷请戏班唱高明的琵琶记,这部在元末因冲突不够“爽”
,过于说教而几乎默默无闻的南戏,成为了明初“爆款”
大戏,风头无戏能及。
南戏从此登上大雅之堂,开始成为宫廷戏曲,琵琶记也成为南戏之祖。
洪武帝对琵琶记爱不释手,下令以后每天都要听后,依然意犹未尽,问教坊司“这部戏是谁选的”
教坊司伶官忙道“宫正司胡典正极力举荐,琵琶记才得以在冬至日进演。”
一个七品典正,平时入不了皇上的眼,洪武帝对这个颇具慧眼的女官很好奇,说道“宣胡典正。”
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