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回到古代建特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2章 惟居圣人沈非之次耳(第1页)

准太子妃失踪案,牵连甚广。

金陵上上下下大小官员基本上都被控制审查,倭寇居然能够在官军眼皮子底下劫走太子妃,看来这次是要有人背锅了。

京西杨家二少爷杨彬来的不是时候,怎么偏偏就赶上这么个惊天大案呢?

凡是他拜会过的朝廷大员,无一例外,前脚他走、后脚被查,以至于金陵官场盛传官场恐怖故事——京西杨家二少爷杨彬就是官场杀手,和谁接触谁被拿下!

对此杨彬也很无奈,这真的不怪他呀……

父亲交代的事,他还是要完成的,只是这开局好像有点难,地狱模式。

也不知道北边战事如何?杨栩那个废物在自家的扶持下有什么建树?

这日,他忽然接到了北边过来的飞鸽传书,据三弟讲,形势一片大好,东胡大军已经兵临京师城下,父亲的意思是不求东胡攻破京师,只求杨栩南下进军金陵,让二哥尽快布局……

可是眼下这金陵官场,人人自危,自己怎么布局哟!

他的消息还是有些滞后的,但是又过了一天,另一条指令到了——火离开金陵,朝廷已经抄了京西杨家!

这让他很佩服父亲的远见卓识——提前半年,杨家的资产就转移走了,转移到哪儿,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

那就跑吧?

…………

京师之乱用一种非常荒诞的方式结束了。

大乾的军民在自家京师城下亲眼目睹了东胡王庭的一场政变,东胡国师毕力格在京师城头被砍了脑袋,东胡女王乌岚·特穆尔继位,草原十万骑兵在女王带领下如潮水般退去,正如他们如潮水般的来。

问题是这些跟他们又有啥关系呢?

大乾百姓遭受了一场无妄之灾,几个阴谋家,野心家把大乾京师当做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演了一出荒诞剧。

这让大乾百姓免费看了一场大戏。

你以为这就完了?大戏结束之后居然还有彩蛋——大乾的传奇人物、头号明星、霸榜达人沈非沈大人,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东胡的阿勒特亲王,也就是女王的丈夫!

这让许多京城百姓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本来东胡整出来个女王就已经够离谱了,还……有个亲王丈夫,行,这个大家接受,问题是这亲王丈夫是大乾的热门人物沈非,这就离了个大谱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尊敬的沈大人是否会去草原当这个亲王呢?

街头巷尾、勾栏瓦肆一时间充满了熊熊燃烧着八卦之火的吃瓜群众,各种版本的坊间传闻,谣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大多数的赌场都开出了盘口,押沈大人一个月内是否会入驻草原做亲王。

至少这几天沈非没去草原当那个亲王,至于以后去不去,大概会取决于作者吧?

成千上万的京城百姓和数万草原骑兵在京师城外十里长亭,亲眼目睹了乌岚女王与沈大人分别的那一刻,简直感天动地,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她们说了些什么不知道,但是远远望去,氛围还是相当到位的,以至于那天西湖特区有售的普通民用望远镜严重脱销,一些不法商贩甚至高价出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沈大人与乌岚女王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各大茶馆还没播讲完,一则消息又冲上热搜——朝廷下诏,封沈非沈大人为西湖伯,世袭罔替……

这次吃瓜群众又一次搬着小马扎,端着切好的瓜,津津有味的开始啃。

这就牵扯到妄议朝政了,好在大乾的言论是相当开明的,于是乎民间各种声音扑面而来。

有说沈大人居功至伟,雄才大略,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至此才封一个伯爵,显得这堂堂天朝如此小气,让人心寒。

有说沈大人之所以辞官不做,年纪轻轻便告老还乡,就是因为寒了心,朝廷没办法才勉强封了个伯爵。

还有人说本来朝廷是封了侯爵的,朝中有某些人倚仗祖上荫泽,朝堂之上横加阻拦,撒泼耍赖,就是那个谁,某公爷、某侯爷、某某侯爷他们……

一时间,京师险些出了乱子,某公府、某侯府、某某侯府居然深更半夜的被人扔了臭鸡蛋,烂白菜帮子,臭豆腐之类,简直不堪入目。甚至还有往府宅院墙上涂鸦抗议的,严重影响了京师的市容环境,以至于的京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司最高长官都被朝廷罢了官……

某公府、某侯府、某某侯府一时间急忙表官宣辟谣,说绝无此事,沈大人功勋卓着,自家爵爷也是力主封侯的,奈何皇帝嫌他资历尚浅,不利于人才的后续培养,才力排众议封的伯爵。

一时间宁有种乎的王侯将相们争相宴请沈爵爷,以此彰显自家与沈爵爷是多么的亲密无间的战友,用自身表现力挺沈爵爷,以证清白……

…………

这一波大瓜还没结束,又一个重磅新闻在读书人的圈子里炸开——步贤又出新作了!

这大乾第一文豪在文中以春秋笔法详述了近日来的风云翻滚,通过微言大义的方式,传达了沈非在此事件中深刻的历史和道德行为,文章据事直书,解释了这许多日子以来吃瓜群众的种种猜测,文章暗喻了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了沈大人运筹帷幄,谈笑间,巧解京师之围;举手中,力挫八方阴谋;以一己之力,不费一兵一卒,跳梁小丑纷纷现形,还大乾百姓一个安定的江山……

文章平白直述,并没有太多的个人情感的表现,像一杯纯净无瑕的白开水,却又透着那么的大公无私,实事求是!

难得的是,步贤对自己在此事件中的功劳只字未提,以旁观者的角度秉笔直书,隐晦的表达了如此一切均为沈大人之功劳。

看似平淡如水的一篇文章,其用词细密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却含蓄深远,婉转隐晦然顺理成章,穷尽言辞得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大家,又有何人能够撰写?

但是到了文章最后,却话锋一转,言自己于皓之年,拜入圣人沈爵爷门下,此生幸甚,死而无憾也!

此文一出,天下大哗,天下文人,惊为神作!就连皇帝也赞不绝口,御口赞曰:“秉笔直言,无阿谀之词,微言大义,皆大公无私!”

乃至天下读书人但凡不是天子门生,纷纷以沈爵爷门下徒孙、徒重孙自居……

一时间,步贤之名,惟居圣人沈非沈爵爷之次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