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带着粮仓回明末,开局先斩魏忠贤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此子大才(第1页)

新学书院的课堂渐渐步入正轨,学生们对自然之学的兴趣逐日浓厚。经过几次田间劳作与课堂实验,那些原本对实学满怀偏见的学子,开始重新审视这些知识的意义,甚至主动提出各种问题。

“天上的星星果真在动?那我们是不是也在动?”

“杠杆真能撬起重物,那是否可以造更大的杠杆,撬起整个村庄?”

课堂上问题接踵而至,学子们的好奇心如井喷般涌现。陈晨一一解答,在过程中,心中竟生出一种久违的喜悦:这些学生,终于点燃了对知识的热情,理性的火花已然在他们心中蔓延。

然而,令陈晨意外的是,这些学生中竟有一人天赋异禀,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他所教授内容的深层逻辑,还提出了许多让他都一时语塞的问题。

此人名叫许清廉,家境贫寒,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书院招生时,他因回答“天象如何判岁时”

的问题脱颖而出,被陈晨亲自录取。许清廉虽衣着朴素,但在课堂上却常有惊人之言,令众人叹服。

一次课堂上,陈晨提问:“如果地球绕太阳运行,那么为何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动?”

全班顿时陷入短暂的沉默,不少学生低头思索,却无人作答。片刻后,许清廉举起手,朗声说道:“陛下,是否因为我们和地球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感觉不到它在动?”

陈晨闻言,目露赞赏,点头笑道:“不错!万物相对而动,我们身处地球之上,自然感受不到它的运动。这正是相对运动的原理所在。”

学子们纷纷点头,有人恍然大悟,低声议论。

不料,许清廉接着又问:“陛下,既然是相对运动,那我们如何才能测量地球的速度呢?”

这一问题如平地惊雷,全班瞬间哗然。学子们面面相觑,有人低声说道:“地球的速度?这岂非天文奇问?”

陈晨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缓缓说道:“好问题!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事实上,地球的速度可以通过天体观测与推算来测得,但具体的计算方法,需要用到更复杂的数学工具。”

他简单介绍了一些现代天文学的知识,比如利用行星轨迹、恒星视差等方法来推算地球的运动速度。许清廉目不转睛地听着,眉头微皱,似在努力理解,但他的眼中却流露出意犹未尽的神色。

几日后的课堂上,陈晨站在讲台前,正在讲授力学中的惯性定律。他取来一块斜坡,将小球从斜坡顶端滑下,示范物体在不同作用力下的加速度变化,并结合实验讲解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甚至有人悄悄记下每一个细节。斜坡上小球的滚动声,仿佛将陈晨所讲的抽象道理具体化,让学子们逐渐理解这些难以想象的“力之规律”

正当陈晨讲解到“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改变其运动状态”

时,许清廉突然站起,目光闪烁,语气带着些许不解:“陛下,若物体总是在受到外力时改变运动状态,那飞鸟为何能停在空中不掉下?”

这一问,如石破天惊,整个课堂顿时静了下来。学生们面面相觑,许多人目露困惑,甚至有人低声议论:“是啊,飞鸟为何能停在空中?这岂非违背了惯性之理?”

陈晨听罢,微微一怔。他知道,现代物理对这个问题已有清晰的解释:飞鸟通过翅膀振动产生升力以对抗重力,并借助气流的作用保持平衡。然而,以现有的知识体系,无法用简明的方式讲清这一复杂原理。

他稍作思索,目光柔和地看向许清廉,缓缓说道:“清廉,此问甚好。飞鸟之所以能停于空中,乃因其身具独特之力,与气流巧妙配合。但这其中之理,超出朕目前所能清晰解释。不过,你要记住,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若无好问之心,世间之理便无从探得。”

学生们听罢,纷纷鼓掌,许清廉却有些不好意思地坐了回去。他低头挠了挠后脑勺,小声嘀咕:“学生不过是随口一问,不料竟如此复杂。”

陈晨看着他的眼神中充满欣慰,嘴角扬起一抹笑意,低声自语道:“若大明有百位这样的学生,何愁天下不能强盛?”

课后,陈晨将许清廉叫到书案前,单独与他交谈。他将手中的笔放下,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与期许:“清廉,你为何对这些知识如此感兴趣?”

许清廉低头,神情中略带羞涩,答道:“陛下,学生家中虽贫,却常听祖父讲天地奇闻。他老人家说天高地厚,却从未解释为何。学生自幼便常想,这天为何如此高?这地为何如此广?如今能听陛下讲这些道理,学生心中豁然开朗,便忍不住想问得更多。”

陈晨听罢,哈哈一笑,语气中满是欣慰:“你有这样的志向,朕甚欣慰。天下之大,万物皆有其理。若你能将所学融会贯通,日后或许能为大明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他取过案边的纸笔,亲自写下几道题目,内容涵盖力学、天体运行等基本知识,并标注了每一道题的要点与方向。他将纸递给许清廉,语气温和而坚定:“这些题目,你先试着解答,若遇难处,可随时来问朕。”

许清廉双手接过纸张,仔细一看,上面笔迹刚劲有力,问题设计既严谨又充满挑战。他心中顿时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动得满脸通红,郑重叩首:“谢陛下教诲,学生定不负所望!”

新学书院,晨光熹微,堂中学生正聚精会神聆听陈晨讲授天体运行之理。他取星象图示意,缓缓讲解星辰之运,四时之更,言辞清晰,众学子或凝思记录,或低语相议,课堂一派静谧。

忽然,一阵急促脚步声自门外传来,打破了堂内的宁静。众人回首望去,只见一人满身泥土,气喘吁吁而入。衣衫虽显狼狈,目光却炯炯有神。

“赵立!”

陈晨微微一怔,旋即展颜一笑,“你终于回来了。看来这一月的田间劳作,并非虚度。”

赵立疾步至堂前,跪拜于地,语气中透着激动与感悟:“陛下,学生明白了!”

陈晨步下堂阶,抚袖而立,含笑问道:“哦?你明白了何事?”

赵立抬起头,抹去脸上汗迹,虽满面泥土,眼中却闪烁着智慧之光:“陛下,这一月间,学生每日耕作田间,朝观稻苗之生,暮察天象之变,终悟一理——万物之道,皆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