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明末:朕,朱元璋再创大明盛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23章(第1页)

第1223章

王国兴的话语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百姓中激起层层涟漪。

人群里,一位身强体壮的青年满脸涨红,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率先振臂高呼。

“我去参军!建奴一日不除,咱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宁,我要为家人、为乡亲们出份力!”

他的声音在嘈杂的人群中格外响亮,带动了周围不少年轻人。

他们纷纷响应,叫嚷着要一同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趁着这股热烈的劲头,王国兴立刻指挥众人在西安城的四个城门处搭建粥棚。

百姓们自发地围拢过来,帮忙搬运木材、传递工具,现场人声鼎沸,却又秩序井然。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脚步匆匆地扛着一块木板走来,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

“大人,俺虽然年纪大了,打不了仗,但搭搭棚子、端端粥还是能行的!”

王国兴见状忙扶住老者,感激道:“老人家,您心意我们领了,可您也要注意身体啊。”

在搭建粥棚的过程中,百姓们与锦衣卫一同劳作。

起初,百姓们对这些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心存敬畏,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发现,这些平日里看起来威风凛凛的锦衣卫,其实和他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中午阳光炽热,大家在粥棚旁稍作休息。

不远处,几位妇女正围坐在一起,缝制着用来遮风挡雨的棚布。

众人瞧见锦衣卫还在忙着搭粥棚,便也试探着出声。

“哎呀,你们锦衣卫看着威风凛凛,没想到干起活来也这么实在!”

锦衣卫闻声笑了起来,摆手道:“都是为了帮百姓渡过难关,咱可不能掉链子。”

其中一位年轻的姑娘,看着旁边锦衣卫腰间的绣春刀,忍不住好奇地问:“大哥,这刀可真漂亮,一定很锋利吧?”

那位锦衣卫笑着抽出刀,小心翼翼地展示给大家看,刀身寒光闪烁。

“这刀是咱们执行任务的利器,但如今,咱也想用它来守护大家的安稳生活。”

说着,他轻轻将刀收回鞘中。

旁边的大爷听到这话,忍不住出声道:“我活了大半辈子,见过不少兵,可像你们这样帮着咱老百姓干活的,还真少见。”

一位名叫张二柱的年轻后生,看着身旁忙碌的锦衣卫,忍不住开口问道:“大哥,我听说你们锦衣卫抓人可狠了,是不是真的啊?”

说话时,他眼神中还带着一丝怯意。

负责搬运物资的锦衣卫赵虎听到这话,停下手中动作,笑着解释道:“兄弟,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以前确实有些锦衣卫为非作歹,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现在的职责就是保护百姓,维护治安。就像这次赈灾,咱们也是想尽一份力啊。”

张二柱挠了挠头,又问:“那你们在京城,平时都干啥呀?真像你说的,朝廷开了钱庄、商号,百姓都能去做事?”

赵虎点点头,耐心地说:“没错。在京城,钱庄可以帮百姓存钱、贷款,商号里也有各种活儿可以干。你要是有手艺,做个工匠、伙计啥的,都能挣到钱。而且利息啥的,都是按规矩来,绝对不会坑百姓。”

旁边一位正在整理柴火的刘婶听到这话,插了一句:“那想贷款做生意,咋个贷法呀?像俺们这种没啥见识的,能弄明白不?”

另一位锦衣卫李龙走过来,说道:“刘婶,您别担心。钱庄里有专门的人负责讲解,只要你有正当的生意想法,有还款能力,提交些材料就行。手续不复杂,就是为了让咱老百姓能方便做生意。”

听了这番话,张二柱和刘婶对视一眼,眼中的疑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期待。

在南门的搭建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王大爷,看着锦衣卫们忙碌的身影,叹了口气说:“唉,以前总觉得你们高高在上,跟咱老百姓不是一路人。”

负责指挥的锦衣卫百户孙明听到后,笑着摆了摆手,“王大爷,以前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让您有了误解。现在朝廷一心为民,我们也跟着改变。您看,这驿站慢慢恢复,以后您要是想出门看个亲戚啥的,就方便多了。”

王大爷半信半疑地问:“这驿站恢复了,有啥好处啊?”

孙明耐心解释道:“驿站恢复后,能加快信息传递,朝廷的政令能更快传到地方。”

“而且以后路上的补给点多了,商人们运送货物也更安全、更便捷。这对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可大了。”

王大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