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狼群之舞 编织战争的交响乐章(第1页)
陈浩站在苍茫的大地上,眼前是茫茫人海与烽火连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基本团,那是一支能够在乱世中屹立不倒,如同狼群般狡黠而强大的队伍。
先,他得搞清楚,何为“团”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而是战场上生死相依、共同进退的兄弟姐妹们的集合。在战争的棋盘上,团的规模如同一颗灵活的棋子,既可以是七八百人的小分队,穿梭于敌后,执行精准打击;也可以是四五千人的大军,如同洪流般席卷战场。
以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八路军为例,当他们化身为十八集团军时,每个基干团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闪耀着三千人的光辉,那是为了应对国民政府那看似合理的压缩,实则暗藏锋芒的策略。但八路军从未被束缚,他们如同草原上的狼群,根据战场的呼唤,灵活调整着自己的身姿。于是,小团制应运而生,一团五大连,如同五根紧密相连的利箭,直指敌人的心脏。
大连之下,三大排并肩作战,每排除了那锐不可挡的步枪班,还有一个机炮班,那是团队的锋锐,轻机枪的咆哮与小炮(掷弹筒)的轰鸣,交织成战场上最动人的乐章。一个连,一百三十人,他们是战场上的最小单位,却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五个连,加上团一级的智囊与后勤,七百人,不多不少,却足以搅动风云。
然而,八路军并未止步于此。随着战事的推进,人员的激增,两三千人的主力团再次成为主流,他们如同回归草原的狼群,重拾昔日的辉煌。而其他国家的步兵团,无论是日军的甲乙丙等级联队,还是美军的钢铁洪流,亦或是德军的一流编制,都在这片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日军的两千五至四千之众,美军的四五千铁骑,德军的严谨三千,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生命的交织与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政府在学习德军的过程中,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武器,更将德军的编制与训练方式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于是,国军步兵团,三千人的编制,与德军如出一辙,他们虽不及德军那般辉煌,却也在自己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荣耀。而战争的无情,使得他们在战时不得不加强兵力,一千五百名苦力或补充兵,如同后备的血液,随时准备为这片土地献上自己的一切。
陈浩望着这片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次编制的调整,都是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应对。而他,正站在这片历史的洪流中,准备编织属于自己的狼群战术,让这支队伍,如同草原上的狼群,无论面对何种敌人,都能以智慧与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战场上流传着一句话:“炮灰也有梦想,枪杆子里出政权,只要能扛起枪,便是勇士的门槛。”
尽管国军与德军在编制上仿佛孪生兄弟,并肩而立,但深入骨髓的差异,却如同云泥之别,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就拿那冰冷的钢铁巨兽——武器配置来说吧,德军那边,轻机枪如林,足足一百二十挺,重机枪如山,巍峨三十六挺,还有那75毫米反坦克炮,十二尊钢铁巨兽怒视着前方,仿佛能吞噬一切阻碍。5o毫米迫击炮二十七门,81毫米迫击炮更是多达十八门,再加上那六门75毫米1eIg18型轻步兵炮,两门15o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大小火炮共计六十二门,犹如繁星点缀夜空,每一颗都精准无误地落入既定的位置。
反观国军,一个团,轻机枪勉强凑够三十挺,重机枪倒是与德军数字相近,三十六挺,但质量、维护却远不能比。山炮六门,八十二毫米口径迫击炮六门,这便是全部的家当,与德军相比,简直是萤火之于皓月,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武器往往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全部到位。
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德械师,如第八十八师,在淞沪会战中大放异彩,但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其余的德系调整师,大多成了缩水版的复制品,武器装备大打折扣,更别提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杂牌军了,他们连调整师的影子都摸不着。
大多数国军,炮火稀薄,轻重机枪如同稀缺资源,更有甚者,吃空饷之风盛行,一个团的编制上明明写着两三千人,实际到场的,往往只有六七百个疲惫的身影。一封封电报,如同催命符,命令某某师奔赴前线,参与某某会战,结果却往往是被日军一个大队打得溃不成军,这样的师,又能有多少人?答案令人心寒——顶多是一个正常团的规模,三千人而已。
楚云飞在提及坂田联队的辉煌战绩时,曾不无感慨地说,他们打垮了中央军的两个师,那可是中央军,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杂牌师,即便是吃空饷,也总该有个底线。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师,至少该有八九千人,再不济,七八千人也是有的,但现实却总是残酷得让人无法直视。
而陈浩,一个普通的团长,面对这样的困境,却有了自己的应对策略。他深知,团一级的兵制,不过是一张纸上的游戏,关键在于如何灵活变通。于是,他搭起了一个团的架子,用一千人,便敢号称一个步兵团,那份自信和勇气,仿佛是在告诉世界,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炮灰也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他们,或许无法改变大局,但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在未来的某个曙光初现的时刻,当资源与机遇如潮水般涌来,陈浩,这位胸怀壮志的指挥官,决意要重塑军团的风貌,给麾下的团队赋予前所未有的辉煌。他梦想着,要为这个团搭建起一座钢铁长城——不是简单的十八个营,而是每个营都如繁星点点,足足三千精兵,总计五六万之众,任凭战场的烽火如何肆虐,他的军团都将如影随形,随心所欲地穿梭其间。
“谁说一个团的规模就必须拘泥于常规?”
陈浩的眼中闪烁着不羁的光芒,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在这片由他主宰的土地上,上校的光芒足以盖过上将的辉煌,规则,不过是强者脚下的尘土,随时可以改写。
就拿武器来说,陈浩决定为这支部队披上最耀眼的战甲——九五自动步枪,每一把都是战场上的艺术品,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火力的象征,更是对敌人无情的宣告。这样的奢侈配置,在他人眼中或许是不可思议,但对于陈浩而言,不过是挥洒自如的豪迈。
然而,武器虽强,人心更需磨砺。陈浩深知,真正的战斗力,源自于士兵的血肉与灵魂,是无数次战术演练中铸就的默契与坚韧。于是,他向在场的每一个人抛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招募到一千名勇士?
会场内,思绪如潮水般涌动,林译,一个身材魁梧的前线老兵,第一个站了出来,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长官,我曾听闻,不远处的淘金小镇,聚集着数千名矿工,他们身强力壮,若能将他们中的一部分招募入伍,千人之数,唾手可得。”
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几人的共鸣,甚至有人主动请缨,表示对招募流程了如指掌。但陈浩听后,只是轻轻一笑,那笑容中既有赞赏也有否定:“我们需要的是战士,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勇士,而非未经雕琢的矿石。再说,矿工若都走了,谁来为我们挖掘胜利的基石?”
正当众人陷入沉思时,龙文章,一位智谋与勇气并存的将领,缓缓开口,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深思熟虑的光芒:“我们何不将目光转向那些散落在丛林中的溃兵?昨日一战,我们击退了日军的先头部队,他们追得太急,许多远征军的战士被迫留在了后方。这些人,他们有着军人的底色,是现成的兵源,招募他们,远比矿工更加合适。”
陈浩闻言,微微颔,但心中仍有疑虑。龙文章见状,连忙补充道:“但此举确实面临挑战,日军如影随形,干扰着我们的行动。通常,溃兵的收容工作是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进行,而在这里,每一步都可能是生与死的边缘。”
陈浩听罢,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那笑容中既有对龙文章卖关子的小小不满,也包含着对这位年轻将领的期待。“别绕弯子了,龙营长,要是你的点子不够分量,我这上校可就要降你职,让你重新体验一把连长的滋味了。”
龙文章闻言,不敢再拖延,连忙将心中的全盘计划倾泻而出,而会场内,每一个人的心,都被这份勇气与智慧深深地震撼着。在这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陈浩和他的团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在那片被硝烟染灰的天空下,追击的日军仿佛无穷无尽的潮水,一波接一波地涌来。刚刚击溃的仿佛只是他们庞大军团中的一块小小礁石——一个大队,而谁又能保证,海浪之下,不会隐藏着更加汹涌的力量?或许下一个浪头,就是两个大队的狂澜,乃至整支联队的毁灭性冲击。
在这片焦土之上,收容溃兵成了奢望。日军步步紧逼,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喘息。即便是勉强汇聚起上百人的队伍,也不过是风中残烛,稍遇日军小队或中队的追击,便如同惊弓之鸟,要么烟消云散于炮火之下,要么四散奔逃,各寻生路。
“简而言之,没有与日寇抗衡的硬核实力,我们就像在泥潭中跋涉,快,只能是幻想。慢工出细活,五天,十天,或许是我们的极限。”
龙文章的声音在众人耳畔回荡,带着几分不羁与无奈。
“十天?五天?只怕到时候,机场外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一个联队的鬼子。”
陈浩的眼中闪烁着对日军动态的精准洞察,他伸出三根手指,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最多三天,三天后,你若能招来千人队伍,副团长之职,我陈浩拍板给你!”
从昨天中午的排长,一跃成为昨晚的代理营长,而今,副团长的宝座似乎触手可及。龙文章心中五味杂陈,感动?当然有,但更多的是对这份“惊喜”
的哭笑不得。他随手捡起一套中校军装,心里盘算着:本想靠着这身皮,忽悠个团长当当,如今副团长?哼,未免小看了他的野心。
但话说回来,陈浩的许诺虽诱人,却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落地。毕竟,这副团长的头衔,不过是陈浩口头上的恩赐,国民政府可不会承认。职位的高低,不过是个虚名,真正让人眼馋的,是那份能呼风唤雨、指挥若定的实权。
于是,龙文章狡黠一笑,开始了他的“漫天要价”
:“能行,当然能行,不过嘛,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说来听听。”
陈浩随口一应,心中暗自思量,无非是些枪炮弹药,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然而,龙文章的胃口之大,乎想象。他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仿佛在说:“我要的,是大元帅身披的那种,连子弹都无法穿透的神甲,一百套!”
陈浩的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这家伙的胆子,比电视剧里的李云龙还要肥上几分。
龙文章却一本正经地阐述他的“宏伟蓝图”
:“若有了这一百套神甲,我们的士兵将如铜墙铁壁,子弹难伤,刀枪不入。来一个大队,我们也能将其吞噬殆尽。到那时,在这方圆几十公里内,光明正大地集结溃兵,还不是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