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痈疽 第八十一(第1页)
一、古文:
灵枢第章痈疽第八十一
(一)文言文: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馀,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歧伯曰:痈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馀日而死矣。
阳留大,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痈四五日,逞焫之。
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柧楼,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于阳者,百日死;于阴者,三十日死。
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歧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燋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歧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馀,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二)白话文:
黄帝说:我听说肠胃能受纳水谷,上焦输出阳气,能温煦分肉,滋养骨节,通达腠理。中焦输出的气像露水一样,向上输注于溪谷,渗灌孙脉,使津液调和,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血液调和则孙脉先充满,然后注入络脉,络脉都充满后,再注入经脉,此时阴阳已经充盛,随着呼吸而运行。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周围有一定的道理,与天相应,不会停止。如果切按脉象来调和气血,从虚证中去除实证,泻法会导致正气不足,快运针则会使气衰减,留针则会使气血先后不调。从实证中去除虚证,用补法则会有余,使血气调和,形体和正气得以保持。我已经知道血气的平衡与不平衡,但不知道痈疽产生的原因、成败的时间、死生的期限,它们有远近之分,用什么方法可以衡量呢,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说:经脉中的气血不停留运行,与天的度数相同,与地的纲纪相应。所以如果天上星宿的位置失常,就会出现日月相蚀;如果地上的经络失去纲纪,就会出现水道泛滥,草木不能生长,五谷不能种植;道路不通,百姓不能往来,巷里村落的人就会离散到不同的地方。气血也是这样,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血脉营卫,不停地周流,上应星宿,下应经络的度数。如果寒邪侵入经络之中,就会使血液凝滞,血液凝滞就会不通畅,不通畅则卫气就会聚集,不能再返回,所以就会形成痈肿。寒气转化为热气,热气过盛会使肌肉腐烂,肌肉腐烂就会形成脓液。脓液不排出就会使筋烂掉,筋烂则会伤到骨头,骨头受伤则髓会消减,如果不位于骨空之处,不能排出,就会导致血枯空虚,从而使筋骨肌肉不能相互濡养,经脉败坏渗漏,熏蒸五脏,五脏受伤就会导致死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帝说:我希望能详细听听痈疽的形态和禁忌的日期名称。岐伯说:痈于咽喉中,名叫猛疽。猛疽如果不治疗,就会转化为脓,脓液不排出,堵塞咽喉,半天就会死亡。如果已经转化为脓的,用猪膏泻下,吃冷食,三天就可以了。
于颈部,名叫夭疽。这种痈肿又大又红又黑,如果不紧急治疗,热气就会向下进入渊腋,前面会伤害任脉,向内熏蒸肝肺。熏蒸肝肺,十多天就会死亡。
阳邪滞留大,消脑留于颈项,名叫脑烁。病人面色不快乐,颈项疼痛如被针刺。如果心烦意乱,就是死证,无法治疗。
于肩及上臂,名叫疵痈。它的形状是赤黑色,紧急治疗,这种病会使人汗出至足部,不会伤害五脏。痈四五天后,用艾灸焫治。
于腋下,颜色赤红而坚硬的,名叫米疽。用砭石治疗,砭石要细而长,稀疏地砭刺,涂上猪膏,六天就可以了,不要包裹。如果痈肿坚硬而不溃破的,是马刀挟瘿,要紧急治疗。
于胸部,名叫井疽。它的形状像大豆,三四天就会起病,如果不早治疗,就会向下进入腹部,不治疗,七天就会死亡。
于胸部,名叫甘疽。颜色青,形状像谷实的果核,常常感到寒热,紧急治疗,去除寒热,十年后会死亡,死后会出脓。
于胁部,名叫败疵。败疵是女子的病,用艾灸治疗,这种病会形成大痈肿和脓液,治疗时,其中会有生肉,大小像赤小豆,锉碎陵翘草根各一升,用一斗六升水煮,煮到水干为三升,然后让病人强行喝下,穿上厚衣服,坐在锅上,让汗出至足部为止。
于臀部,名叫锐疽。它的形状赤红而坚硬,紧急治疗,不治疗,三十天就会死亡。
于膝部,名叫疵痈。它的形状大,痈肿颜色不变,有寒热,像坚硬的石头,不要用砭石刺它,用砭石刺它会导致死亡,要等它变软,然后再用砭石刺它,这样才会活命。
各种痈疽生在关节相应的部位,是不能治疗的。于阳经的,百日会死亡;于阴经的,三十日会死亡。
于小腿,名叫兔啮,它的形状赤红直至骨头,紧急治疗,不治疗会伤害人。
于内踝,名叫走缓。它的形状是痈肿,颜色不变,多次用砭石刺其腧穴,以制止其寒热,不会死亡。
于足部上下,名叫四淫。它的形状是大痈肿,不紧急治疗,百日就会死亡。
黄帝说:先生说痈疽,如何区别它们呢?岐伯说:营卫之气在经脉中滞留,血液就会凝滞而不运行,不运行则卫气随之而不通畅,壅塞而不能运行,所以就会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肌肉腐烂,肌肉腐烂就会形成脓液。然而不能深陷,骨髓不会被烧焦干枯,五脏不会受伤,所以称为痈。
黄帝说:什么是疽呢?岐伯说:热气亢盛,向下陷入肌肤,筋髓干枯,向内连及五脏,血气衰竭,在痈肿的下面,筋骨和肌肉都没有剩余,所以称为疽。疽的特征是,上面的皮肤坚硬而厚,上面像牛颈的皮。痈的特征是,它的皮上面薄而有光泽。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三)《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内容如下:
梗概:
开篇黄帝向岐伯询问关于痈疽的问题,包括痈疽的产生原因、病情展的成败、患者的死生之期等。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经脉气血运行不止,与天地的规律相应。如果天地的运行失常,就会影响人体的气血。寒邪侵入经络,会使血液凝滞不通,卫气聚集无法返回,从而形成痈肿。寒气转化为热邪,热邪过盛就会使肌肉腐烂,形成脓液。如果脓液不排出,就会进一步损伤筋、骨、髓等,甚至伤及内脏导致死亡。
之后黄帝希望了解痈疽的具体形态和名称等,岐伯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痈疽的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例如,痈于嗌中叫猛疽,不及时治疗会因脓堵塞咽喉半日死亡;于颈的叫夭疽,不及时治疗热气会内熏肝肺,十余日死亡;于腋下的叫米疽,可用砭石治疗等。还提到了痈疽病在关节且左右对称的情况不可治疗,以及病部位属阳或属阴的不同死亡期限等。
主题思想:
主要探讨了痈疽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人体气血运行与疾病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辩证论治的思想。认为痈疽的形成与寒邪入侵、气血凝滞、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方法。
经典情节:
对各种痈疽病症的详细描述是经典情节之一,如猛疽、夭疽、脑烁、疵痈、米疽、井疽、甘疽、败疵、锐疽等不同部位痈疽的症状、展及预后,使读者对这些病症有了具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