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行针 第六十七(第2页)
情节:全篇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展开,黄帝提出问题,岐伯进行解答,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深入地分析了针刺时的各种现象及原因。
指导思想:
阴阳理论:以阴阳的盛衰、调和等理论为基础,认为人体的阴阳状况决定了对针刺的反应。例如,重阳之人阳气盛,对针刺反应敏感;阴阳和调之人针刺易得气;多阴少阳之人针刺反应迟缓等。这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的阴阳思想。
因人而异:强调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气血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对针刺的反应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中医个性化治疗的理念。
重视医生的技术和责任:指出针刺治疗中出现的气逆、病情加重等不良情况,是医生技术不精或失职所致,强调了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赞《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的周易哲学透视》:
《七律·赞〈灵枢行针〉周易哲思》
灵枢行针蕴妙玄,周易哲学透其间。
阴阳燮理玄机显,气血循行奥秘含。
变化随心明至理,平衡在握展精研。
岐黄智慧光芒绽,济世良方千古传。
诠释:
这七律诗主要是对《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与周易哲学之间关系的赞美和诠释。
诗中说《灵枢行针》蕴含着精妙玄妙之处,而周易哲学在其中清晰可见。“阴阳燮理玄机显”
描述了行针中体现的阴阳调和的微妙道理和奥秘;“气血循行奥秘含”
指出了行针与气血运行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隐藏的奥秘。“变化随心明至理”
强调了根据变化灵活调整以明悟其中的至理;“平衡在握展精研”
则体现了把握阴阳平衡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岐黄智慧光芒绽,济世良方千古传”
表达了对中医智慧的赞叹以及其作为济世良方的千古传承价值。
整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入阐述了《灵枢行针》与周易哲学的紧密联系和其深远意义。
(二)《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的周易哲学透视》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灵枢》中,第章“行针”
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章时,更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玄妙与哲理。
《灵枢》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记载了古人对人体气血运行、疾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的深刻洞察。而行针之术,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与人体气血、精神相互作用的艺术。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其核心概念之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在“行针”
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阴阳的交织与互动。
黄帝向岐伯请教的六种不同情况,恰如周易中的六爻之变。每一种情况都代表着气血与精神状态的不同组合,如同卦象的变化,展现出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这描述了一种阳气旺盛的状态。在周易中,阳代表着活力、进取与刚健。重阳之人就如同乾卦中的龙,充满了力量与激情。他们的精神易于激动,气也容易先行,这反映了阳气的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人也并非全然一致,其中“颇有阴者”
,则体现了阴阳的相对性与平衡的重要性。
而“其气与针相逢”
的情况,则如同阴阳和谐的状态。在周易中,阴阳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代表着事物的顺利展与平衡。当气血淖泽滑利,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时,就如同阴阳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生命的运行。
“针已出而气独行者”
,则显示了阴气与阳气的不平衡。阴气下沉而阳气浮于外,内藏的阴气导致针拔出后气仍独自运行。这种情况类似于周易中的阴阳失衡,暗示着身体内部的不协调。
“数刺乃知”
的情况,反映了阴气多而阳气少,气沉而运行困难的特点。这就如同在周易中,阴盛阳衰的局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调整与恢复。
“针入而气逆”
的情况,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与阴阳的正常运行相悖。这不仅提示着治疗的困难,也反映了生命系统出现严重紊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