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育儿咨询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4章 重视过程(第1页)

李欣缓缓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去看的,有体验,总是比没有体验强一点,因为可以积累经验值;在体验者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持续的体验,又比有头无尾的体验更好;最后,有自主选择的体验,又比一味被安排的体验更好。”

陈女士一边听,一边点头,继续看着李欣,等她再讲下去。

李欣看懂了对方的表情,就继续,“我这样排序的依据,在于孩子保持心理动力的普遍方式。那就是:

心态开放些、能在合理范围内自主选择的持续体验,是最有可能让孩子去反复研究、去总结和把握本质的体验;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表现好’的道路。”

“这点,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对不对?”

“太对了!”

李欣由衷地抬手给对方点赞,“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我们推荐:先重视孩子的有效体验,而别管结果。其实这样,是让孩子自己去操心结果。

若孩子想要好的结果,那他自然会自行研究如何表现好,家长只需要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就好了;若孩子并不想在这个体验里获得多么好的结果,那家长更不必再强求这方面的表现了。”

陈女士:“那像阅读任务,他表现不好,我就算不强求他的进度,也不能放任他荒废呀?需要怎么应对呢?”

李欣:“不强求表现,也不等于就会荒废嘛,许多事情,过程本身就意义非凡呀?您说呢?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分辨一下,这个环节是不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不可或缺的?若是不能缺少的环节,就只提供持续体验的机会就行,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受益了;若并非必要环节,那看孩子体验过、明白玩法、若有兴趣也能自己捡起来了,就达到基本目标了。

为了激孩子的内驱力,家长更需要留意的,是再去尝试别的学习成长方法,在丰富的体验中,去找到孩子愿意主动坚持的那一种。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更充分地集中在体验的过程里。那么,‘表现好’的结果,反而更有可能在多次不强求结果的体验后,自然地达成。”

陈女士很认真地思考了李欣所讲的内容,再次回想自己与孩子之间生过的事情,深深感到:自己太急于求成了,都没有留意观察孩子的特有喜好与成长节奏,有时也干扰了孩子去专注于体验的过程。

她跟李欣又交流了一些引导孩子的技巧,然后在3:oo的闹钟响起时,满意地跟李欣道谢、道别了。待她收到李欣来的咨询总结时,也觉得简洁明了、送及时。

所以几天后,当陈女士收到帮她预约的客服晏翎来的回访问卷时,就分外认真地填写了各项反馈。并在结尾的开放式问题处再次表达了感谢。

这样的个案,对李欣来说无疑是她继续工作的最直接动力。而且,陈女士在咨询中聊到了《育言故事》主题推文,这更让李欣直接地体验到了育儿号坚持更文的价值所在。

她本就设想,让《育言故事》成为帮家长们去细致观察孩子、增进亲子了解的一个系列内容,并且用生动简短的讲故事方式,来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现在看来,似乎已经奏效了。

于是,李欣在了解到晏翎也并不善于制作视频之后,就对视频内容没有这么焦虑了,她将这方面的工作目标调整为:只有明确地须用视频给读者做具象化示意或示范时,才去有针对性地做视频。所以,就不再花过多的精力在这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了。

最近的工作进展,在育儿号推文阅读数据的上涨方面也有体现,李欣与晏翎一起研究现有数据的时候,不禁都非常受鼓舞,更加有信心去继续推进各项工作了。

但在风格各异的客人们的回访回复中,李欣却渐渐看到了一点共同的特点:许多客人,都遭遇了“无法坚持执行”

的问题,这让他们或者没有信心介绍这项服务给别人,或者没有动力去帮忙传播。

比如上周的回头客,曾女士,她算是非常认同李欣的育儿理念了,也在回访中表示自己十分受益。但是,每次家长解忧服务号上起的话题投票,她却并没有转过,参与投票也是非常少的。

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需要如何应对呢?

李欣尝试去进一步询问对方的看法,跟对方说“若认为我们现在的服务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都欢迎及时反馈给我”

。但只收到了对方“都挺好的,加油加油”

的回复。

这甚至让李欣和晏翎,都不确定,对方是真心觉得服务好,还是客气鼓励一下?唉,没有办法,李欣只能继续将更多人的回访回复放在一起看,综合分析,试图找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回想在跟群友们介绍“反馈式饮食”

时,自己跟萧雨的讨论(详见第9章),李欣暂时能想到的一点原因就是:因为“寻找关键事实”

、“每下愈况”

、“如实反馈”

、“有效协商”

等方法,让家长们体验到了坚持执行的困难,所以不免认为它的适用范围很有限。

她和晏翎也在咨询公司现在的3人工作群里讨论了这个问题。

晏翎:“我开始负责预约后,经手的这几位客户的回访问卷,我也都收到回复了,都整理到了前面进来的汇总文档里哈。我初步研究了一下,的确是好评居多的,并没有针对咨询服务提出不满意的,只有一位客人太忙了,没有回复回访。”

李欣:“唉,又是这样,这样我们从哪里下手改进啊?我联系了几个老客户多聊了几句,她们都提到了难以坚持执行的问题,你觉得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啥呢?”

晏翎:“现在家长们普遍耐性不足,或者工作上精力消耗太大,对孩子就难以多用心观察和交流?”

李欣:“嗯嗯,的确有客户说,她下班回到家就不想跟孩子多花精神了,只想孩子能指哪儿打哪儿地快点完成该做的,好让大家都去睡觉。那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明,自己难以持续执行的,就难以产生传播的动力?我们还可以怎样去促成家长的主动传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