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1章 曹化淳面圣办报纸的真实目的(第2页)

“李若涟,一会儿你将大明日报的事情转交给东厂,以后大明日报就由东厂负责!”

“曹化淳,大明日报的事情一会儿李若涟会给你讲,朕的要求只有一点,

要在未来的一年内,遍布大明两京十三省的14o座府和193州,两年内大明的1138县也全部都要有。”

“奴婢明白!”

曹化淳应声后,脸色迟疑了一下:“皇爷,以奴婢的理解,大明日报和官府的邸报差不多,但应该是每天行的,

可以现在的交通,北京和周边州县倒也好说,可更远的地方没法一天到达,即便是六百里加急都做不到。”

“北京城初一,其他地方就十五,北京城初二,其他地方就十六,循环下去就行了,等以后驿站调整好了,再缩短间隔时间。”

反正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很慢,有时候北京城生的事情,可能要在两三个月之后才会传到南京,半年才能传到广东、云南那边。

他之所以在这种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做日报,而不是周报、半月报、月报,

除了控制舆论、赚钱之外,更重的是打破现有的封闭思维。

封建的社会,百姓们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

很多百姓可能穷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县城,对县城之外的州府一无所知,更别提其他省份了。

秦人视越人之肥的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对整个社会的展是极其不利的。

就比如赋税,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有些偏僻的地方,当地官绅勾结,层层加税,百姓一亩要交五升、十升,

因为百姓们不知道朝廷最初的税率是多少,全凭当地官吏一句话。

但如果有报纸,朝廷最新的消息都能通过东厂控制的大明日报传出去,百姓就能分辨出来了。

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自然环境和固有思维的封锁。

可能很多百姓不识字,但这就跟去茶楼听说书一样,听的次数多了,即便不认识也能说个大概。

甚至就能通过别人解说就能慢慢认识一些字。

一本普通书要一百文铜钱,百姓买不起,但一份报纸三文钱,最多十文钱总能买的起吧,日积月累就能慢慢开启民智。

当然了,这些是需要在百姓们吃饱穿暖的前提下,否则今天吃完还想着明天吃啥的情况下,谁有时间看这个东西。

人人如君子、人人如龙,想要实现这个理想,读书识字明理是基础。

“奴婢明白!”

“你先去东厂看看吧!”

“奴婢告退!”

曹化淳慢慢的朝着东暖阁外退去,只是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崇祯的声音再次传来。

“曹化淳,东厂进门摆放的是岳飞的画像吧?”

曹化淳立刻给了回应,等待着崇祯的下一步指示,然而崇祯只是让他离去,并没有多说什么。

但众人是何等的心思,瞬间就领会了崇祯的意思。

东厂设置之初挂岳飞的像,就是提醒东厂办案毋枉毋纵,同时岳飞是尽忠报国的典范,这就是提醒东厂了。

曹化淳没有说话,而是跪在暖阁门口伏拜了下去,随后起身离去。

待曹化淳离去后,崇祯看着李若涟。

“李爱卿,朕有件事情交给你,你挑选绝对的心腹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