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徐盛 忠诚不二功勋卓着(第1页)
徐盛,一位在三国乱世中闪耀的名将,他的一生犹如一颗璀璨之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东吴的军事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盛生于东汉末年,具体年份虽史无明载,但根据其生平事迹推断,应生于乱世纷争渐起之时。彼时,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战乱频仍。这种动荡的局势宛如汹涌澎湃的洪流,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也为那些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之人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徐盛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家乡在琅琊莒县(今山东莒县),此地自古民风剽悍,百姓多尚武,这也为徐盛的成长奠定了最初的基调。
在徐盛年少时,他就目睹了战乱给家乡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这种残酷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和平渴望的种子,同时也激了他改变命运、保护家乡和人民的决心。在家庭的熏陶和地方风气的影响下,徐盛逐渐成长为一个坚毅勇敢的少年。他不仅身体素质出众,而且聪慧好学,对军事有着独特的领悟力。尽管家境可能并不富裕,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开始在当地崭露头角。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盛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家乡的困境,他开始关注天下大势,寻找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此时,各地诸侯纷纷崛起,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渐强;江东孙氏在孙坚、孙策的经营下,也已拥有了一定的地盘和实力;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周旋于诸侯之间。在这些势力中,徐盛将目光投向了江东孙氏。江东地区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为屏障,而且孙氏政权以仁义为本,广纳贤才,这对渴望一展身手的徐盛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约公元17o-19o年)
徐盛出生于琅琊莒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家境平凡,但父母勤劳善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家庭的熏陶下,徐盛从小就养成了正直、勤劳的品质。莒县地处齐鲁大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尚武之风。徐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之下,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跟随村里的长辈学习武艺,练习骑马、射箭、格斗等技能,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在学习武艺的同时,徐盛也没有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要有高强的武艺,更要有智慧和谋略。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向当地的学者请教,学习兵法、历史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读到了古代名将的事迹,如孙武、吴起等,这些名将的传奇故事深深激励着他,让他立下了成为一名伟大将领的志向。
在徐盛十几岁的时候,家乡遭遇了黄巾军的侵扰。黄巾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徐盛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意识到,只有拥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保护家乡和人民。于是,他挺身而出,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进行抵抗。尽管他们的力量有限,但徐盛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多次击退了小股黄巾军的进攻。这次经历让徐盛在当地声名鹊起,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二)初露锋芒(约公元19o-195年)
随着徐盛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开始受到一些地方势力的关注。一些小军阀试图拉拢他,但徐盛都不为所动。他知道,这些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无法实现他心中的抱负。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徐盛继续训练自己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公元192年,徐州牧陶谦为了抵御周边势力的侵扰,广招贤才。徐盛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队伍前往徐州投靠陶谦。陶谦对徐盛的到来十分欢迎,他看中了徐盛的武艺和才能,任命他为军中的一名小将。在徐州军中,徐盛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切磋武艺、讨论兵法,徐盛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陶谦的麾下,徐盛参与了多次战斗。其中,在一次与曹操军队的小规模冲突中,徐盛表现出色。当时,曹操的军队进攻徐州的一个边境据点,陶谦派徐盛率领一支小部队前去支援。徐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毫不畏惧。他仔细观察敌军的阵型,现了敌军的弱点。然后,他利用地形优势,设下了一个埋伏。当曹操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徐盛率领士兵突然出击,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徐盛成功击退了敌军,保卫了据点。这次战斗让徐盛在徐州军中崭露头角,也让陶谦对他更加器重。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94年,陶谦病逝,徐州陷入了一片混乱。各方势力纷纷争夺徐州,徐盛看到徐州已不再是他实现抱负的地方,于是决定离开。在离开徐州后,徐盛继续寻找新的机会,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天下大势,期待着能够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挥自己才能的明主。
(公元195-196年)
在离开徐州后,徐盛开始了一段漂泊的旅程。他游历了许多地方,观察各地诸侯的治理和军事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江东孙氏政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的江东,在孙策的领导下,正处于蓬勃展的时期。孙策以其英勇善战和礼贤下士的品质,吸引了众多人才前来投靠。
公元195年,徐盛带着自己的亲信来到了江东。他向孙策表达了自己的投靠之意,并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孙策对徐盛的到来十分高兴,他看出徐盛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于是任命他为别部司马,让他统领一支军队。徐盛对孙策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他誓要为江东孙氏政权效犬马之劳。
在孙策的麾下,徐盛积极参与了江东地区的统一战争。他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先后攻打了许多地方势力。在这些战斗中,徐盛充分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用战术,常常以少胜多。例如,在攻打严白虎的战斗中,徐盛率领一支先锋队,巧妙地突破了敌军的防线,为后续大军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在他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江东地区逐渐被孙策统一,孙氏政权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着名战役
1。濡须之战(公元213-217年)
公元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企图突破东吴的防线,进而攻打江东地区。孙权得知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准备迎敌。徐盛作为东吴的重要将领,自然也参与了这场战役。
在战役初期,曹操的军队来势汹汹,其水军和陆军相互配合,对濡须口形成了强大的攻势。徐盛深知濡须口的重要性,一旦此地失守,江东将门户大开。于是,他向孙权提出了一系列防御建议。他建议在濡须口沿岸设置大量的防御工事,包括投石车、弩炮等远程攻击武器,以抵御曹军的进攻。同时,他还主张利用江水的涨落规律,在江水中设置一些障碍物,如铁链、木桩等,阻止曹军水军的前进。
孙权采纳了徐盛的建议,下令军队按照他的计划进行部署。当曹操的军队到达濡须口时,他们遭遇了东吴军队顽强的抵抗。徐盛亲自率领士兵坚守在防线的关键位置,他身先士卒,指挥士兵操作投石车和弩炮,对曹军进行猛烈的攻击。曹军多次试图突破东吴的防线,但都被徐盛率领的军队击退。
在一次战斗中,曹军的一支精锐部队趁着夜色试图偷袭东吴的营地。徐盛事先察觉到了敌军的动向,他提前设下了埋伏。当曹军进入埋伏圈后,徐盛一声令下,东吴士兵从四面八方杀出,将曹军打得大败。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吴军队的士气。
在整个濡须之战中,徐盛表现出色,他的防御策略有效地阻止了曹军的进攻。经过长时间的对峙,曹操见无法突破东吴的防线,只好率军撤退。濡须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吴的长江防线,徐盛也因此战而声名远扬,成为东吴军中的名将。
2。其他重要战斗(公元2oo-21o年)
在濡须之战之前,徐盛还参与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战斗,这些战斗为东吴的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2oo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了江东大业。此时,江东地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一些地方势力蠢蠢欲动,企图脱离孙权的控制;外部曹操、刘表等势力也对江东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徐盛跟随孙权开始了稳定江东局势的行动。
在平定内部叛乱的过程中,徐盛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例如,在讨伐黄祖的战役中,徐盛作为先锋部队的将领,率领战船率先冲入敌军阵营。他在战斗中勇猛无畏,手持长枪,杀敌无数。在他的带领下,东吴先锋部队迅突破了黄祖的防线,为后续大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东吴军队最终打败了黄祖,为孙策报了仇,同时也消除了江东地区的一大威胁。
此外,在与曹操势力的多次边境冲突中,徐盛也挥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利用江东地区的地形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多次击退了曹军的进攻。在一次长江边的战斗中,徐盛率领少量军队与曹军的一支大部队遭遇。他临危不乱,指挥士兵迅登上江边的高地,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用弓箭对曹军进行攻击。同时,他还派人在曹军的后方制造混乱,使曹军误以为中了埋伏。在徐盛的巧妙指挥下,东吴军队成功摆脱了曹军的追击,保存了有生力量。
(三)军事成就总结
徐盛在东吴的军事生涯中,为东吴的展和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领土扩张方面,他跟随孙策、孙权四处征战,先后参与了江东地区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帮助东吴征服了许多地方势力,使东吴的领土不断扩大。例如,在攻打豫章郡的过程中,徐盛提出了分兵多路、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敌军,使豫章郡纳入了东吴的版图。
在边境稳定方面,徐盛更是功不可没。他长期驻守在东吴的边境地区,面对曹操、刘备等势力的威胁,他始终保持警惕,积极防御。在濡须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中,他成功地抵御了敌军的进攻,巩固了东吴的长江防线。他的防御策略和战术运用,让敌军望而生畏,不敢轻易侵犯东吴边境。此外,他还注重边境地区的军事建设,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防御工事的修建,提高了东吴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
徐盛与孙权之间是一种忠诚与信任的君臣关系。自徐盛投靠江东孙氏政权以来,孙权对他一直十分器重。孙权深知徐盛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因此经常委以重任。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孙权都会听取徐盛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