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第1页)
“对于典当物,如果发生损坏,清律也规定了双方责任。例如房产典当后损坏,双方都要负责,根据重建中出资情况区分不同,其他常见物品也都有规定。”
“总之,清朝的民事制度大致是公平完善的,但是因为行政监督不到位,法律没办法被准确执行,所以当时的吏治也颇为黑暗。”
“同时,因为法律和税收的复杂性,当时的地方官员至少要配备钱粮师爷、刑名师爷各一名,如果不是科举进士当的官,还要配备文书师爷,还要支付衙门中一些吏员的工资,还有所谓的冰敬和炭敬,当官的开销颇大,没有家底的话,靠俸禄实在是运行不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富有改革精神的雍正帝提出了‘火耗归公’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养廉银。”
“火耗归公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需要解释什么是火耗。”
“火耗是指在金银的冶炼过程中损耗的重量,也是向百姓征收的一种杂费。”
【啥玩意儿?国家征收银钱,居然还要额外征收一笔火耗?】
【是因为很多百姓拿出来的银子纯度不够吧?】
【不管怎么说,纯度不够就多收纯度不够的人的银钱,怎么能所有人的都收?这不是逼着人拿劣质的银两交税?】
【何止,古代如果规定要用银子交税,那铜钱来也是不认的】
【啥玩意儿?都是钱,还分三六九等?难道我交税只能用银联不能用现金了?】
【别说,现在还收现金的却是很少,也是为了减少贪腐的空间】
【收税的都是普通小吏,怎么可能能够贪腐?】
弹幕这么说着,伍爱华正好说道:“古代的贪腐是非常严重的,税收又是贪腐的大头,所以类似火耗这种经常会被地方的官员滥用。”
“因为地方的官吏对于火耗可以自行进行评估和征收,所以要么怎么说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基于这一事实,火耗归公的改革其实就是将火耗归纳进国家的税收收入,不再给地方官员自行决定的权力,减轻民众不必要的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朱元璋听到这里就拍大腿,赞同道:“这是个好主意!”
只要自己的皇权和百姓都受益,官员受害,朱元璋那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但是一味的火耗归公,只会引来地方官员的反感和敌对,毕竟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嘛!现代人找工作都盼望钱多事少离家近,古代人当官,除非是京城人可以在老家做京官,不然都要背井离乡,讲究官员不能治理自己的家乡。”
“离家近这个好处已经没有了,雍正对于官员的业绩要求也比康熙高,事少也算不上,那还能让人卖命的就只剩下给的够多了。”
“所以当时的雍正就实行了养廉银的政策,将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后获得的增加的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用来给官员们发薪水。”
【没毛病,现代公务员觉得钱不够花还能跳槽出去,古代可没什么跳槽机会,日子过得不好,几个人能够忍着不贪污受贿?】
【古代那种大宗族就更容易了,都是叔伯兄弟给的钱,但是人家也是需要利益的】
【我们学校小卖部都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亲戚呢,更何况人家古代的县令知府?】
“刚刚说了,雍正养廉银的来源主要是地方火耗和税收,但是因为各地贫富差距不同,所以他给出的养廉银数额也不同。”
【其实也能理解,就像给小县城公务员两三千的工资他们能够生活平稳,但是给上海公务员两三千的工资,那就是逼着人辞职进入市场经济了】
【毕竟沪币是另外一种价值体系,人家服务员保洁员都有四五六千,两三千只有富二代才会去干了】
【也和当地原本能够收到的财富有关吧,就好比西北的县令和江南的巡盐御史,说起来是差不多的品级,但是日常收入能一样吗?】
“别的不说,雍正这个老板虽然用人也苛刻、双标,要求别人一颗心都向着他、勤俭奉公,但是他作为老板和朱元璋的区别就在于,他对手下还真不扣。”
“雍正的养廉银能够达到俸禄的多少倍呢?普遍在十倍到一百倍之间。”
【!!!博主你怎么能吐出雍正这么冰冷的称号呢?我是大学生我先来:嗨!老板!】
【不懂事的还在喊雍正,懂事的已经开始喊老公了】
【虽然他龟毛、挑剔、毒舌、肉麻、工作狂,但是他给的多啊!】
【对不起,我承认我之前对雍正却是大小声了点。】
看到现代人的反应,古人不由失笑:这些后人还真是直白啊。
也有有骨气或者假装有骨气的人在发表言论:“先贤说过,不食嗟来之食,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
弹幕恰好也说道【我承认,我这个人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能够为了五千万斗米折腰,其实我也不想的,是他给的太多了!】
“按照清朝光绪年间的记载,总督的养廉银一般在一万三到两万两,巡抚一万到一万五,可谓是高薪养廉了。”
“但是雍正没想到即使高薪养廉,也避免不了官员的贪污受贿。”
“一般来说,京官除了俸禄是没有额外收入的,但是他们又要给家里的生活费,又要去拍大佬们的马屁,所以依然会收地方官员的冰敬和炭敬。”
“地方官员则是要给京城的官员送钱送物,防止对方说别人好话说自己的坏话。”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自然是通过贪污受贿获取这些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