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第1页)
康熙倒也没有天真地觉得所有的国家都是善良的。
甚至清朝之前也和那些所谓的西方国家有过摩擦交火。
康熙只是不知道,原来这些国家,竟然也盯上过大清,并且虎视眈眈,只是评估过实力之后,才变成请求通商。
对于这些国家在印度和东南亚的作为,康熙虽然不算很清楚,但是多少也有所耳闻,只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康熙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毕竟女真之前又何尝不是把明朝的辽东当作自己的牧场呢?
康熙认为,西方总归是打不赢自己的八旗骑兵,也就不足为惧。
这个时候的大清,武力值在全世界来说还算过得去。
即使葛二蛋在沙俄的支持下和大清搞事,这一反叛政权也最终消亡。
沙俄更是和大清打输了仗,只是又从谈判桌收割了利益。
台湾方面,郑家后人也已经投降,洋人更是按照清朝的礼仪跪皇帝。
只是,巅峰可能也就在这里了,甚至清朝的红衣大炮,论威力和稳定性,还不如明朝的时候。
迷信八旗骑兵的满清皇帝丝毫没有展火炮的欲望,于是让明朝时期还处于世界前列的热武器制造水平逐渐下降,最终被西方反。
在西方追求科技展的时候,大清的皇帝在做什么呢?
他们在忙着从元朝灭亡中汲取经验,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中原的统治,哪怕这种统治是几1百年间社会没有进步,是在朝臣子都被打断了脊梁骨。
可能有人很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异族统治,清朝的存在感会比元朝高得多?
事实上,元朝当时专注于扩张,短短不到一百年国祚,小一半时间都在打仗,而且前后十来任君王,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统治。
并且,因为元朝的扩张,当时被侵略的汉族和西方各民族有志一同的在元朝灭亡后对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抹黑,不能抹黑的也尽量淡化元朝的痕迹,以至于后来日本学者考据写出元朝相关历史的书籍,读者们都惊讶不已。
清朝的话……骂的人够多,当然有存在感了。
而且因为通婚、被杀、几1百年历史变迁等原因,当时的蒙古王室成员已经不见踪影,而现代还有些因为自己是什么瓜尔佳氏、那拉氏、觉罗氏而自豪不已鼻孔朝天的人在网络和现实中找存在感。
反正伍爱华每次听到这种人的说法都觉得无语,姓氏本无高低贵贱,你要是真因为一个姓就看不起人,那我还要说你们八旗的共主都是倭国满洲吉祥物,八旗子弟都是皇室的奴才(满臣称奴才,汉臣称臣),这么自傲于祖宗姓氏,难道是奴性坚强?
如果这不是国家爸爸看着的直播间,伍爱华高低要嘴两句清朝,只是因为国家爸爸的关注,自己也代表了国家在古人眼里的形象,所以伍爱华还是憋住了。
“因为华夏作为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截然不同的特性,所以华夏的封建王朝,基调就是重农抑
商的。”
“就是商业繁荣的宋朝,也要出台各种举措鼓励农民耕种,特别是怎么把那些流民固定在土地上,称为宋朝每一代想改革的官员都在思考的问题。”
“所以汉朝这番举措,其实也是非常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
听到伍爱华的话,汉武帝得意地说道:“那当然!这可是朕推出的政策!”
听着武帝沾沾自喜的话语,大臣们都聪明的选择了沉默。
毕竟武帝不仅是个雄才伟略,能够对外扩张并且治理好国家的雄主,也是一个政治斗争的人才。
人很难同时擅长这两个方面,但是汉武帝做到了。
例如李世民、朱祁钰等君主,治理国家的能力就显著高于政治斗争,别说什么李世民也是辛苦获得的皇位……他也没能做到兵不血刃不是?
又例如李治、朱厚熜等君主,虽然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算差,甚至李治都算得上优秀,但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低于他们政治斗争的能力。
李治一边当着白莲花和父亲的小老婆谈恋爱,一边就把包括自己舅舅在内的唐朝世家削了个遍。
朱祁钰当上皇帝有了保卫北京的功绩都没能弄死哥哥一家子(当然也可能是他不想,但不想正是政治斗争能力极差的体现),朱厚熜应是在没后台没兵权没支持者的情况下按住了前朝后宫所有以为自己能插手的人。
汉武帝从小受到景帝宠爱,少年就当了皇帝,除了窦太后,晚年之前就没碰到什么大挫折,但是他偏偏是个天生的政客,手下的大臣、远处的诸侯被他玩得和让往东往东,让往西往西,各个都认了命。
忠言逆耳,大臣们就算有正直能谏的,也寻思着要保存自身在关键时候谏言,不能把进谏的机会浪费在了帝王一点点小得意上。
于是得意的刘彻听着天幕继续说道:“汉朝时期,还推出了盐铁官营的政策。”
“汉朝律法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砍掉左趾,没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