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第2页)
命的!”
听到伍爱华的话,众人都失望不已。
霍去病和舅舅卫青嘀嘀咕咕:“我还以为能够做抗生素呢,结果说我们做不了?那什么脱毒,原本的抗生素有毒不成?”
“可能是以毒攻毒吧。”
卫青猜测道。
热爱外科手术的华佗遗憾叹息:“如果有这个抗生素,我医治的病人活下去的可能性更大了。”
“脱毒的办法也可以说给我们,不试试怎么知道?何况人就要死了,赌一把有没有毒又有什么关系?”
岳飞是主观能动性非常强的人,看着天幕就忍不住说道。
好在伍爱华不靠谱,但是弹幕有靠谱的观众。
有人还真的研究过穿越回古代要怎么搞医疗。
【其实没有青霉素脱毒的条件,也可以生产的,只要拿了青霉的橘皮上的青霉放入米汤中,等七到十天,然后直接过滤一遍,用菜油搅拌,静置分层,最底下的水就可以用了,不过不建议给情况还可以的伤患用,最好是给烧炎很严重的那种人用,就属于反正都要死了,赌一下那一罐没有毒呗,赌赢了就活了,赌输了也就是按照原本的命运死去】
看到这个弹幕,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周边没有可用于记载物件,夏无且一把撕下衣袍记录了起来。
虽然弹幕反复说这样容易被毒死,但是人都要死了,这就是多个能救命的法子啊!
【其实轻伤的话,大蒜素也是可以的,用猪皮冻包裹大蒜提取物,直接吞下,如果小肠能够吸收大蒜素,也能够有一定消炎抗菌的作用】
【那就要看那个时代有没有大蒜了】
已经有大蒜的朝代,众人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只是琢磨大蒜提取物是什么?而汉武帝之前的朝代则是一片沉默:大蒜是什么?
伍爱华也看到了弹幕,不由感慨一句:“我的观众朋友们当中真的是卧虎藏龙啊。”
感慨完,伍爱华又忍不住说道:“但是古代哎,如果没钱贿赂小吏,有抗生素也没办法提高犯人的生存率吧?”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的情况下,贿赂一下,让犯罪的家人过上还过得去的生活,或者让小吏打板子抽鞭子的时候轻一些,可能本来就不会生病,连贿赂小吏都没钱的情况下,还能指望他们有条件去制作购买什么抗生素?”
【现在也是这样,那什么英国王子不也是犯罪了还过得好好的?】
【想到萝莉岛和n号房】
一看到这些弹幕,水军工作室立马出动。
【古代居然还有死刑复核制度,这么先进的吗?】
【印象里古代都是皇帝和官员直接让人拖下去斩了,原来不能现场斩杀还要复核?】
【我感觉皇帝说的命令应该不用复核吧?】
随着水军弹幕的增多,伍爱华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上了。
“当然,古代也有死刑复核制度,根据目前的史料,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这项制度起
源于汉,在北魏得到进一步展,最终完善于隋唐时期,()”
??乓n??&1dquo;彎?????供??膉?葶蕑?????供??葶&1squo;????’?????????詢?癠??豔???豛?卐()『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难得伍爱华还记得自己之前说了什么,水军工作室干脆就派人赞同的弹幕,要一起听一听十恶是什么。
“我们现代,不管什么理由杀人,都是故意犯罪,但是也有考虑到动机和情节的,和古代的其情可悯类似,毕竟反社会人格以虐杀为乐的故意杀人和家中亲人被害一时冲动捅了对方一刀的故意杀人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对于这种性质的定义,现代在刑法总则中给出了从轻、减轻、从重、加重等不同等次的适用原则,其中从轻和从重是在原本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高或者从低适用,而减轻和加重则能够突破原本法条的规定,这一种酌情在古代显得更为明显。”
“比如因孝犯罪,可以酌情减免,而不孝的犯罪,是绝对的重罪。”
伍爱华说回了之前的十恶不赦:“北齐律在北魏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重罪十条’,这十条重罪在华国历史上一直得以延续,就是后世朝代所谓的‘十恶’,十恶不赦也是说触犯了这些罪名,遇赦不赦。”
“重罪十条列明了:一曰反逆,一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引自《北齐律》)
“这十条大概的意思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反逆说的是造反,大逆是毁坏皇家宗庙、皇陵、社稷,叛是指的叛变其他国家势力,降说的是投降,恶逆说的是谋杀或者殴打尊亲属,不道是说用残忍的手段杀人,不敬是对皇帝不尊重或者违制使用自己不能使用的物品,比如小嫔妃不到级别也没有皇帝特许的情况下戴了只有皇后能用的凤簪,不孝大家都知道,不义是说杀了长官或者老师,内乱是说亲属之间的□□行为。”
“当我们分析了这十条之后,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重罪十条’是危害了皇权统治或者违反了纲理伦常的,”
伍爱华说到这里,没忍住又偏了个题:“通过这个重罪十条,我们就可以看出北魏汉化的决心和汉化的程度了。”
“要知道鲜卑可是游牧民族哎!”
伍爱华感慨:“比如和他们同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婚姻制度还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除了大阏氏和自己亲娘,其他所有的老婆都会被儿子继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兄弟则是会继承兄长所有的妻妾。”
“我们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之后就是先后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和他的长子。”
伍爱华感慨:“其实那是游牧民族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不得不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