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第2页)
叶满枝向他介绍了普通煤炉子的弊端,然后着重推出了煤炉厂生产的这种新型煤炉子。
“领导,这是昨天的晚报,第三版的这篇报道就介绍了我们光明煤炉厂的蜂窝煤炉子。”
张副局长接过报纸,快扫了一眼标题,《煤炉要节能,更要安全——向市民们介绍一种上点火式蜂窝煤炉》。
在他浏览报道的时候,叶满枝继续介绍:“您上次在型煤推介会上说,一个7-8口之家,每月消耗蜂窝煤11o块左右,这是夏天不用取暖时的消耗量。最近我们厂对冬季用煤情况也做了统计。”
“使用普通煤炉的八口之家,每月大概要消耗14o-15o块蜂窝煤,而使用专用蜂窝煤炉以后,每月只消耗11o-12o块左右,折算下来相差一块钱。蜂窝煤加蜂窝煤炉的组合,除了可以节省家庭开支,每户每年还能节省7oo斤煤炭,节约劈柴3oo斤,少出垃圾31o斤,能够极大地缓解市内的运输压力。”
“如果全市五十万户居民全部改用蜂窝煤炉,全年就能为国家节约煤炭二十多万吨,用这些煤可以电三亿两千万度,可以轧钢二百四十万吨,还能节约劈柴一亿多斤。”
张副局长放下报纸问:“你这些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
“通过《人民日报》和《滨江日报》报道过的一些数据推算
的。”
叶满枝没有这个本事,这些数字是三哥帮她计算的。
张副局长走到两个煤炉子跟前,直接上手将最上面的一块蜂窝煤点燃,放进了煤炉里。
他自家也在用蜂窝煤,是否省煤他没留意过,不过从点火度来看,这种带鼓风机的煤炉子,确实要比普通煤炉子更快。
“你们这个炉子投产多长时间了?市场反馈怎么样?”
“投产一个月,”
叶满枝毫不谦虚地说,“市场反馈特别好!”
张副局长呵呵笑,“反响要是真如你说得那般好,你也就不用找到商业局来了。”
“领导,我来向您推荐蜂窝煤炉子,并不是因为市场反响不好,而是蜂窝煤炉子是计划外商品,没有市里的推广,很难往其他区县铺货。据我所知,咱们市里的蜂窝煤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很多老百姓还不习惯使用蜂窝煤,有的甚至用过蜂窝煤以后又重新用回了散煤。”
“市里的一个煤站因此将蜂窝煤的批价从每千块35元,降到了33。5元。与其为煤炭降价,不如给批购买的居民赠送一个专用蜂窝煤炉子。用惯了蜂窝煤炉子,再想改用散煤反而不习惯了。”
张副主任没对她这番话表看法,坐回书桌后,重新拿起那份晚报看了起来。
煤建公司是他分管的单位,蜂窝煤推广效果不佳他是清楚的。
下面的单位反馈说是因为蜂窝煤价格比散煤贵,老百姓一时不容易接受,推广有困难。
倒是从来没人提过煤炉子的问题。
叶满枝安静地坐在对面,隔了不知多久,才听他问:“你们煤炉厂的规模不大吧?日产量能有多少?”
煤炉厂只有七个工人,最近技术熟练了以后,每天最多能生产一百个炉子。
但是这个数字放到商业局肯定是不够看的,所以,她在心里快盘算一番后,一咬牙说:“我们厂规模不大,但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日产量,少则六七十,多则三四百。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厂可以把煤炉子的制作方式贡献出来,让有需要的市民,在家自行制作蜂窝煤炉子。”
张副局长惊讶地看向她:“你们厂真这么有魄力?”
“我们厂是依附蜂窝煤展起来的,蜂窝煤推广得好,厂里的产品才有销路。”
叶满枝义正词严道,“冬季正是用煤旺季,只要能帮市里快推广蜂窝煤,我们煤炉厂可以做出适当的牺牲。”
反正煤炉子制作简单,即使她不说制作方式,人家也能做出来。
与其那样,还不如大方地卖个人情呢。
“你反映的这个情况,局里要开会讨论一下,”
张副局长说,“小叶同志,你先回去等通知吧。”
*
叶满枝把两个煤炉子留下,独自离开了商业局。
刚回到街道办,就被接到市委电话的穆兰,喊去询问了此行的细节。
叶满枝一五一十地讲了,遗憾道:“我看张副局长不冷不热
的,这事恐怕不好办。”
穆兰却摇头说:“你尽快给煤炉厂扩充人手,多招一些工人吧。”
“主任,现在招人是不是太早了啊?厂里还有不少积压产品呢。”
“这事你听我的,赶紧组织人手扩大生产规模。”
穆兰听她介绍了情况以后,觉得事情有门儿。
如果小叶找的是个科长、副科长,未必会有好结果。
但她直接拉着副市长的大旗,高调地去了副局长那里,很难不被人当成关系户。
穆兰这回没再大撒手,第二天就帮着叶满枝一起组织招工,寻找仓库,甚至还让人去其他废品收购站订购了一千个油漆桶。
叶满枝每天胆战心惊,生怕盲目扩大规模,会把厂子搞黄了。
没几1天就在下巴上起了一个大疖子。
常月娥见不得闺女愁成这样,安慰道:“反正扩建是你们主任的主意,要是真把厂子搞垮了,也不是你的责任,你就安心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