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心结(第3页)
(),说了齐副校长一句。
“我见淑云身体有起色,都能下地做饭了,还以为她要好了,哪想到……再说我也怕吴海洋等不了。”
怀文妈妈病一天,他不去一天,怀文妈妈要是一直不好,或是一直不……他难道永远都不去了?
这高组长也无法反驳,“那这事怎么办?这个结根本没法解。”
林乔也觉得棘手,本来就是解不开的心结,现在人还到自己眼前来了,齐怀文不爆才有鬼。
她问齐副校长,“您没跟齐怀文说您是去找吴海洋了,那您是怎么说的?”
高组长当初跟她提起吴海洋的时候,根本没说还有找人这事,估计齐副校长对外一直瞒着,是齐怀文自己猜出来的。果然齐副校长沉默了下,说:“我只跟他说我有件很重要的事,必须出一趟远门。”
“那您跟他道过歉吗?”
这回齐副校长沉默了更久。
林乔就知道,中国式家长有个通病,就是吝于跟孩子说抱歉。不管是做错了事,还是冤枉了孩子,事后一句“对不起”
都不会说,好像说了,就会影响自己作为父母的威严。
可往往矛盾也是这么产生的,大人的威严是保住了,那孩子的心情呢?他们又该怎么消化这一切?
而且齐副校长和齐怀文中间还横亘着另一样东西——愧疚。
人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受到严重刺激后,会选择性遗忘让自己痛苦的东西。愧疚也是,因为每一次面对都会感觉到痛苦,久而久之,人就会下意识选择逃避。
而这种逃避,只会加大父子俩的裂痕。
不管他是避而不谈,还是花更多时间在学生身上,避免面对儿子,对齐怀文都是一种伤害。
齐副校长是个好老师,对得起他教的每一个学生,但他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林乔直视向齐副校长的眼睛,“齐校长,如果我是齐怀文,妈妈病重,爸爸还执意要出门,眼睁睁看着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都没有等到人,却得不到一句抱歉,一句解释,我也不会原谅。”
她向来很有分寸感,从不多管别人的闲事,上次说话这么直白,还是对李小秋的父母。
齐副校长垂下眼,脸上渐渐布满愧意与悔意。
林乔知道他不是蠢人,能想明白的自然能想明白,想不明白她再说也没用,反而像在猛踩人家痛脚,转了话题,“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还是先找孩子吧,我回去问问和他好那几个学生。”
齐副校长点点头,又望向她,“谢谢你为怀文做这些。”
身为老师,她抓好成绩,管好学生在学校就行,其实大可以不为学生做这么多。
林乔只是回望向他,“齐校长追去云南的时候,也是为了听学生家长说这一句吗?”
当然不是,他只是为了自己身为老师那颗良心……
齐副校长没再说话,林乔也就和高组长告辞了,下午再次去了班级。
这回不止齐怀文没在,他桌上东西也空了,林乔心里有种不太好的预感,立马问旁边的军子。
军子来得晚不知道,但班里还有别人知道,说是中午午休时齐怀文来过,把东西全收拾走了。别人问他话,他也不理,那同学本来就跟他不算太熟,见他脸色沉得吓人就没有再问。
林乔又不是第一天在学校,学生把东西全收拾走是什么意思,还能不知道?
齐怀文这八成是不想念了。
齐副校长能让吴海洋来学校实习,他就能不来学校,这是有他没他,非要死磕到底了……
林乔头疼,问了齐怀文家庭住址就直奔教职工家属院而去。
这边因为是部队子弟学校,外招职工不多,连中学带小学,只有一栋六层高的小楼。
齐副校长家住在顶楼,对于一个校领导来说,位置并不算好。林乔爬上去,敲了好半天门,里面也没人应,下来找人一打听,有个来帮儿子带孩子的老太太说早就背着包走了。
这一走,林乔足足两天没有见到人。齐副校长那边也没见到,最后只能报了案。
公安来学校询问情况的时候,林乔只觉得头疼。
上个月刚找过林伟,这个月又要找齐怀文,现在离家出走流行,谁都得来一下是吧?
而且林伟走,是在家实在看不到出路,齐怀文一个读书的好苗子,说不读就不读了,他可还没成年。
“我能问问他走的时候都带了什么吗?”
送公安离开的时候,她问了句。
见公安似有疑惑,她解释:“他还回去拿了东西,肯定是做好准备才走的。我想知道他拿没拿户口和粮食卡,如果拿了,那他八成没出燕都,找起来范围也能缩小点。”
林伟是不想回家,齐怀文的重点是不想来学校,应该不会跑到外地去当黑户。
公安听了若有所思,回去就查了下,果然让林乔猜中了,齐怀文是带好东西走的。
这至少想不开和去外地都可以排除了,接下来也能有个大致的寻找方向。
林乔放了一点心,正要回办公室,迎面就看到吴海洋从四班教室里出来,神色有些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