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重归宁静(第4页)
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了,张阳时常说群众的声音,群众的重要性。
骊山建设也是以此为主旨建设的。
相对来说,张阳将骊山本身的地位放得并不高。
李世民低声道:“朕应该推行此方略吗?”
岑文本又道:“或许放在当初,推行这种方略会遇到许多的阻碍,但如今山西生了这种事,臣以为时机到了。”
“嗯,朕会在大朝会上与朝臣议论此事。”
岑文本躬身行礼道:“陛下,此事或许不用经过朝议,旨意下达便好,因骊山建设以来便会收集各地各县群众的意见,已颇有成效,只要施行便可。”
想到张阳,李世民喝着茶水,心中隐隐有不甘。
脑海中似乎有他的声音在回荡,我早就和你说,你就是不听,你不仅不听你还不做。
现在你反悔了,你想要这么做了。
李世民闭着眼深吸一口气,让脑海中这声音退去,缓缓开口道:“以往是时机未到,现在正是时候。”
“臣与房相也商议过此事,房相也是颇为赞同的。”
“嗯,朕会考虑的。”
“臣告退。”
岑文本去准备治理各地疫病的事宜,还要经过太医署派人,吏部安排官吏,兵部安排人手,门下省批复。
朝中要办一件事就需要通过各个关卡。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岑文本觉得在朝中很烦琐。
刚从门下省,交代了各项吩咐,用最快的度跑了各个官邸,将这些官吏从休沐中拉出来,也用了两天时间。
看到官兵出,岑文本这才走回皇城。
李治站在远处看着这个中丞,别的官吏或者是三五成群,就连赵国公在朝中的名声再不好,身边还有三五人跟随。
可现在岑文本位列中丞,在朝中总是孤身一人。
他停下了脚步,也注意到了注视着自己的晋王殿下。
“见过中丞。”
“殿下。”
李治快步走上前,“岑中丞似乎在朝中没有好友。”
岑文本笑道:“有啊。”
“不知是哪一位?”
“尚书左丞又是骊山县侯,张阳。”
李治气馁道:“姐夫在骊山已很久不踏足朝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