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岳父是李世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九十四章 吾儿天赋异禀(第3页)

李治又道:“敢问老先生,那时候的乡民富裕吗?世家谷仓丰盈,但寻常人家的田亩有几何?”

张玄弼一拍桌案,正要说什么。

李治继续朗声道:“贞观初年,长安城内赋闲地痞有多少,这些人无劳作,靠着什么谋生?好好的儿郎成了地痞闲汉,老先生所谓的盛世就是这样的吗?”

张玄弼沉声道:“晋王殿下执迷不悟,陷得太深,道经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晋王胆敢评判这些吗?”

李治冷哼道:“老先生又错了,道经在此基础上还有论述,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而不是只顾无为。”

“宇宙间万事万物?”

张玄弼抚须沉吟半晌,“这是何人的见解?”

李治笑道:“这是骊山的见解,骊山善辩证法,善论证,于骊山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匮乏导致关中贫瘠,如若关中能够富饶,物产自然丰富,若谁都保持原样,那么这个天下也只能保持原样了。”

张玄弼冷声道:“好个黄口小儿,好一番辩驳,骊山今时今日所作所为会被世人指责。”

李治又道:“老先生,不是骊山奴役关中子民,是骊山给了劳作,是骊山让关中富裕。”

“以前有多少人能够吃得起葡萄,以前这长安城十二县的乡民贫瘠,他们因为生计困难甚至拿不出十余钱。”

“一旦遇到天灾,他们只能变卖田地换取粮食,让自己不被饿死。而来年天灾过去,他们又只能向人借地来耕种,换取更少的粮食,从而更多的田地与财富去了何处?”

张玄弼抚须不语。

李治干脆坐到这位老先生的面前,又道:“这些田地自然到了老先生这样的人手中,这难道不是土地兼并的由来吗?”

张玄弼沉声道:“老夫不用做这些,自然有许多权贵送银钱给老夫。”

你张玄弼天赋异禀,寻常人比不了,您只要往那一站,就有人赶着来送钱。

李治抬看着他,“现在关中十二县开始富裕了,各家各户都有了富余的银钱,如遇灾年,他们不用变卖田地,就算是一年种地没有收获,也能够扛住风险。”

“经由骊山县侯努力,关中作物开始丰富,田亩的价值也更高了,想要卖田求生的人更少了,老先生呐,你现在还怀疑骊山是错误的吗?”

“骊山向来坚信劳动创造财富,骊山的富裕足以证明,现在长安十二县也在证明这个说法,这等举措让关中的闲汉地痞更少了,人们不会去靠着烧杀劫掠来获得财富。”

“换言之,他们更愿意去作坊劳作,因劳作能够得到银钱,能有个赖以生存的地方,长安十二县,现有作坊三十五座,每座作坊都能容下上百人。”

“关中正在兴建的作坊还有四十余座,再等两年关中数十万人皆有劳作。”

“劳有所得?”

张玄弼摇头道:“骊山将世人囚禁在劳作中,再无上升之路。”

“非也。”

李治又驳斥道:“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人的智慧能够提升技术,这也使得生产力更进一步。”

张玄弼道:“在老夫看来,骊山为了利益罔顾世俗礼教,当骊山面前放着更大的利益时,张阳会抛去所有的良心与忠诚,自古以来行商之人便是如此,一切道德和良心都阻止不了他们对利益的驱使。”

听着李治与家父的辩论越来越激动,张柬之也放下了手中的葡萄,心中念想着这场辩论可以早点结束。

李治又道:“难道一定要在修生养息和竭泽而渔之间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