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遍地都是高人(第4页)
上官仪在暖炉边取暖片刻,问道:“是因长安十二县之事?”
李治点头,“正是。”
上官仪这才注意到李治,忙行礼道:“晋王殿下。”
李治笑道:“当初你离开骊山,村中众人都不舍。”
“县侯说了这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下官与县侯早有约定在先的。”
李治盘腿坐下,“这长安城十二县的困局,还请上官兄指点。”
上官仪沉吟片刻,抬看向裴行俭,“其实裴府尹最在意的是长安城各县的县官与权贵之间的关系,如果用强让他们服从,未免显得长安令太过强势,会被人弹劾以势欺人。”
李治不住点头。
“若是裴府尹太过轻慢,统领不好各县,且不说县与县的矛盾,往后乡民之间的麻烦更是不断。”
裴行俭拱手道:“下官洗耳恭听。”
上官仪错愕一笑,看这位京兆府尹的真诚态度,多了几分欣慰,“当初骊山与各县配合主张扩种作物,让作物多样化,县侯便带着下官亲自去看各地水土。”
“现有渭北种葡萄,渭南种棉花,泾县种麦子,蓝田的柿子与枣。”
“与之相同,京兆府若要推行生产,必离不开各县的配合,只是府尹一人无法成事,况且根基太弱,下官以为裴府尹可邀请中书省官吏,如岑文本,房相,或郑公一同去各县察看。”
“如此一来,既能够震慑诸多权贵,也能让各县明白这一次京兆府背后站着的是中书省,让中书省众人制定章程,因地制宜,各县自然别无二话。”
“既然晋王也在,不如选个时日让太子殿下也一同随行。”
上官仪又是豁达一笑,“县侯当初管这叫作视察,裴府尹需走遍长安城十二县,多半会很劳累,可从吏部挑选几个办事干练的文吏来协助。”
不愧是经营骊山的能人,有头有尾,心中已有了步骤。
看到裴行俭纠结的神情,上官仪问道:“裴府尹可还有不明白的?”
“你这样的人怎会在秘书监,整日与案牍为伴。”
“其实也挺好,下官可以从那些案牍中了解中原各地的形势。”
李治道:“父皇对上官仪是寄予厚望的。”
裴行俭行礼道:“下官失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