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洪熙始终(第4页)
这一年,大明朝人口达到一亿四千六百五十二万,在开国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人口的基础上,增长八千六百余万。
这些人口中有近三千万是通过改土归流、收复安南、中南、南洋、东洲等部分地区而增长的人口,实际的增长大概在五千六百万左右。
饶是如此,七十三年人口增长五千六百万,放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值得君王自豪的事情。
比较人口,耕地增长则是达到了七亿五千四百余万亩。
除此之外,国家财政收入达到了七千八百余万,雄冠历代。
其中,由官营工厂创造的财政收入占据总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朝廷官营治下工人达到了三百七十二万。
在这份成绩单下,大明朝以世界第一的人口、疆域、农业、军事、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存在。
尽管各国都在效仿大明,可他们终究不可能成为大明,也无法越大明。
他们愈学习大明,就越容易被大明所同化,而这是朱高煦喜闻乐见的结果。
七千八百万贯,这并非是大明的税收极限,因为大明至今还保持着十税一的税收政策。
同时代的各国,实际赋税都比较高,哪怕是学习了大明许多政策的朝鲜、暹罗、占城等国,税收政策也基本上是五税一。
严苛一点的日本,甚至可以达到四税一。
在如此庞大经济总量下,大明只要内部不出现问题,便不会有所谓对手这一说。
如今的大明,城镇人口已经达到16%,随着科学不断进步,轻工业和重工业不断落实,工业人口开始逐步提高。
经历几次打击,官商资本勾结尚未冒出苗头,阶级也并未固化。
立国七十三年能做到外无强敌,内无忧患,民生繁荣,太平康泰的王朝,唯有大明一朝。
如此结果,对得上朱高煦这一辈子的付出,也对得上百姓的付出。
朱高煦听完了所有,随后便站起身来,走到了金台面前。
他站在台阶上俯瞰众人,尽管已经六十岁,可他带给整个大明官员体系的压力依旧存在。
群臣见他起身,都不由得心里怵。
哪怕是诸如王回、陆愈、王骥这种鲜有把柄的人,也不由得紧张。
他扫视群臣,目光停留在了三杨、王回、王骥、陆愈、徐硕等人身上。
工部尚书黄福已经致仕,取代他的是南京户部尚书江淮,而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则是被赵轨所继任。
众人被他的目光看得如芒在背,却不得不保持镇定。
这一幕被朱瞻壑与朱祁钺看在眼里,朱瞻壑眼中是敬佩,而朱祁钺眼中却是神往。
“如今是洪熙二十三年,大明朝立国七十三年。”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便过去七十三年了,而朕如今也六十岁了。”
朱高煦双手放在腰间,目光扫视众人,口中却唏嘘:
“昔年太祖高皇帝年迈时,闹出了南北榜案。”
“如今朕已经年迈,朕倒是想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南北榜案的……”
“陛下!”
群臣闻言,纷纷惶恐跪在地上,唯有王回等为数不多的人站着。
“你们跪下,是心里想过吗?”
朱高煦饶有兴致,语气由唏嘘转为调侃。
只是不等群臣开口,朱高煦便将话题略过,转而继续道:
“朕只是说笑罢了,你们又何必如此惊慌呢。”
他这般说着,可群臣不惊慌不行。
永乐洪熙四十年时间,被流放的臣子足以十万计,连带其亲眷,恐百万而难计数。
洪熙年间,他们每日如履薄冰,过得谨小慎微。
可再多小心,也架不住皇帝年迈疯一场。
这位皇帝如果要对他们动手,并不需要任何理由……
眼看如今即将来到那几千万国债的还款日子,他们许多人都担惊受怕起来。
他们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再兴大案,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倒下。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站在他们头顶的这位皇帝感到了深深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