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南杨北王(第2页)
尽管早年的水泥强度不如当下,可承受这点重量还是轻轻松松的。
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尽管如今已经是冬月,田间并没有任何作物,但朱瞻壑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一段路程很快过去,不多时前方就出现了大片的城镇。
“我们才出去不到半年时间,这城区似乎又向外扩大了数百步啊?”
朱瞻壑开口询问,同车的王涣点头道:“铁路修通后,许多不愿意接送亲眷的官吏也都把家人接到了北京,如今北京人口已经七十八万之多了。”
“不过近来大案不断,不少京官都被牵连流放,现在北京具体还有多少人,恐怕连顺天府尹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算清楚。”
王涣提起了京察大案的事情,同时对朱瞻壑刻意交代道:“世人将此案形容为王杨党争,虽然这并不切实际,但也有一定道理。”
“陛下想要的是两党之间的平衡,顺带能查抄一批钱粮来充实国库,完成陛下的宏图伟业。”
“殿下您若是去了乾清宫,还是以多听多看为主。”
王涣教导着朱瞻壑,朱瞻壑却颔首道:“王涣,你觉得我爹需要什么样的太子?”
“这……”
王涣闻言愣了愣,又仔细想到:“类似陛下这样的君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臣也不敢妄加揣测。”
王涣确实不知道朱高煦想要个什么样的继承人,如果他知道,那他就让朱瞻壑直接开演就行。
朱高煦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找不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位贴合他。
稍微贴合的,恐怕也就是汉武帝,但汉武帝虽然功业宏伟,但并不算君王典范,而且汉武帝总是嫌弃太子刘据仁弱。
可结果证明了太子刘据并不仁弱,反而十分刚强。
要说仁弱,只是对比汉武帝来说,他方才显得仁弱,若是对比旁人,那他可是刚强太多了。
王涣猜不到,可朱瞻壑却十分清楚,但他不能说出来。
即便是一直帮扶自己的王涣,在这种时候他也不能相信。
在二人的沉默中,马车驶进了北京城。
北京城内车水马龙,内里可谓十分繁华。
远处一股股白色的滚滚雾色向空中飘去,那是城内各坊供暖的地方。
内城数万户人家,每年供暖费用并不贵,仅二百文就可以享受冬季的供暖。
能居住在内城的人也不会缺少这二百文,毕竟内城的一处普通小院都高达五十余贯。
尽管相比较北宋汴梁动辄上万的房价,这三十余贯房价已经十分便宜,但享受了便宜物价的大明百姓还是觉得很贵。
由于京城道路在建设时就想到了以后的问题,所以建设的十分宽大。
人行道上人头攒动,马路上则是马车、黄包车、驴车络绎不绝。
来到这里,方能感受到大明北方的繁华。
几个月前的大阅兵,各国使臣又何尝不是被北京的繁华给吸引了眼球。
朱瞻壑虽然没有去过外国,但他毕竟见识过西南的疾苦之地。
();() 不得不说,地域所带来的经济差距还是很大的。
东北、西南、东南的情况朱瞻壑都见过,唯有西北他没见过,但想来以后也会有机会去看看。
对于他父亲的政策,他向来都是表现得十分支持,尤其是在他前往陇川后,他便更为支持了。
如果没有朝廷的工程建设,许多地方的百姓就只能务农为生,而大明的地域复杂也让地方百姓的务农情况显得复杂。
类似他经过的贵州、云南等地,当地的耕地大多还是以梯田坡地为主,平原耕地并不算多。
西南需要足够多的粮仓,成都是一个,交趾是一个,现在还需要一个直面小西洋的,而这个地方就是三宣十慰。
孟养和麓川只是开始缅甸宣慰司和木邦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才是最终目标。
想到蛮莫的水运,朱瞻壑不得不佩服自家父亲的高瞻远瞩。
也在他佩服的同时,马车驶进皇城之中,并在东华门停下。
下车后,朱瞻壑坐上了早早准备好的步舆,一步步向着乾清宫走去。
坐在步舆上的他还在思考一些问题,却在两刻钟后见到了前方乾清门乌压压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