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 没有炮小鬼子给我们造(第2页)

但是时间已经晚了,此时被陈振华和上官副营长带领的一连全体官兵,毫无障碍的前进6oo米,顺利拿下了那2o处圆形街垒战壕。

并且马不停蹄的再次前往炮兵阵地上,当剩余的近百名小鬼子已经将那剩余的火炮拉出战壕,准备返回时,被上官志飙副营长带领的一连,迅包围。

同时借助大量的捷克式轻机枪和歪把子机枪的扫射,以及陈振华时不时的掷弹筒炮击,小鬼子的反抗很快就被彻底消灭。

当上官志飙看到缴获的四门九二式步兵炮和大量的弹药时,立刻高兴的乐开了花,一连今晚的进攻大获成功。

不过此时不是庆祝的时候,陈振华立刻建议上官志飙,迅带领全连官兵,立刻借助小鬼子的圆形街垒战壕,修建新的街垒战壕。

同时在陈振华和李大壮的建议和帮助之下,迅将那4门九二式步兵炮拉回到后面那2o个圆形街垒战壕之中,当然也包括大量的炮弹。

自然,陈振华趁着天黑,再次收取了5o枚炮弹到空间里,毕竟此时阵地上尚余留1oo枚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

至于其它的枪支弹药,陈振华则毫不担心,趁着黎明前的黑暗,尽可能的往空间里收取,甚至包括那2o处圆形街垒的沙袋,都被陈振华借机转移了6个到炮兵阵地的旁边,毕竟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一连官兵的劳动力。

然后,陈振华向上官副营长建议,立刻将3门九二式步兵炮和炮弹拉回到西八字桥后方的战壕中,避免被小鬼子的随后密集火炮攻击轰炸毁坏掉。

毕竟此时会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官兵,就李大壮一个人,自然陈振华在炮击技能进入到大成阶段以后,包括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九四式山炮、三八式野炮,全部烂熟于胸,并且前世没少操作这些火炮的使用。

当然,也包括国军使用的博福斯m193o型75毫米山炮、克虏伯19o3型L29型75毫米野战炮、辽十四年式L3o型77毫米野战炮、施耐德1919式75毫米山炮,貌似这些火炮,前世作为枪炮专家的陈振华,自然都会涉猎。

但是陈振华还是要保留一点,一个大学生会迫击炮和掷弹筒就算了,如果九二式步兵炮也会操作,那么上官志飙会如何看待自己?524团的那些长官会如何看待自己?

所以陈振华不会说自己会使用,也不说自己不会使用,只是说只要跟李大壮简单学习一下,然后才能够操作九二式步兵炮。

但是上官志飙却不会放弃这轻易到手的大口径火炮,立刻吩咐陈振华,带着一排的精英老兵,迅的将其余的三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百分之七十的炮弹,全部转移到最后面的战壕中,做最好的储藏,以备后用。

自然,陈振华就带着一排的二十多名官兵,将那三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百分之七十的炮弹全部转移到最后方的战壕中,然后由陈振华进行最后的储藏。

而上官志飙则带领着剩余全连的官兵,包括那23名新兵,立刻在那小鬼子的炮群附近,开始大量搭建圆形街垒战壕,以及各种阻击阵地战壕。

毕竟此时阵地的前方6oo米处,就是小鬼子的海军6战队了,刚才陈振华在使用掷弹筒攻击小鬼子的炮兵阵地的时候,也趁机往小鬼子的海军6战队本部大院射了3枚81毫米的迫击炮。

当然那三迫击炮趁此机会给小鬼子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否则的话,海军6战队本部的火炮早已经倾泻而出了。

就在陈振华带着一排的官兵将那三门九二式步兵炮和炮弹,刚运输到西八字桥后面的战壕中,小鬼子在海军6战队本部以及汇山码头的火炮就开始打响了。

自然先攻击的是一连官兵位于学校一带的战壕,所以当陈振华带领着众人,将三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炮弹全部转移到最后方的战壕中时,小鬼子的舰炮也开始了轰炸。

陈振华迅吩咐所有官兵,返回到西八字桥附近的战壕里掩藏,同时后续根据情况再逐次前往前线阵地。

而陈振华则在众人离开后,立刻将所有的炮弹全部收取到了系统空间中,毕竟无论哪里都不如系统空间内安全。

然后陈振华才准备再次返回到前线战场上,当陈振华返回到西八字桥的时候,却没有现那刚才搬运弹药和火炮的一排官兵。

当陈振华追到面粉厂战壕周围时,现了返回的那23名新兵,陈振华命令他们迅赶往最后一道战壕中躲避,只要小鬼子的炮弹没有越过西八字桥附近的战壕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开展射击训练。

当陈振华返回到前线的时候,那一排的老兵已经返回到了战场上,此时已经进入到最后排的那14座圆形街垒战壕中。

当然,陈振华仔细感受了一下,现此时来自海军6战队周围的火炮并不是特别多,看来自己刚才的炮击还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于是,陈振华也不再往前进,而是摸到了最左边的圆形街垒战壕中,此时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小鬼子的尸体和尚未收取的枪支,陈振华毫不犹豫的直接收取到自己的系统空间里。

然后再次在那圆形街垒战壕周围再次增加了一圈沙袋,同时也将战壕中再次增加了两道战壕墙,做完了这些,陈振华才趁机将一门九二式步兵炮转移到战壕中。

然后熟练的操作起来,九二式步兵炮,俗称小钢炮,是小鬼子最为倚重的步兵近战火炮,小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在华夏战场上肆虐日久,前后过2ooo门九二式步兵炮被投放到华夏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