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再入米股袁旭捞钱 买进琴钢袁总付款(第1页)
时间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情绪波动而变化自己前进的度。
袁旭也是分身乏术。
国内的灾难救援如火如荼,对琴钢的审计也在有序展开,袁旭还来不及缓一口气,来自米国的金融市场的消息又让他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对岸。
在交割完贝尔斯登的股权之后,斐济航空立刻对外宣布,年度新增1o架客机采买计划,计划新开通华夏琴岛和西京直飞斐济的航线,同时将京城和沪上的航班进行加密。
太平洋投资的钱,一半又变成了飞机的采购款花在了米国,而太平洋投资也正式被米国市场所接纳,成了“自己人”
,虽然人家挣了米国人民的钱,但没有送到碍眼的国家那边么!
这时候的袁旭,已经将目标又对准了米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这是两家由政府起、私人所有的企业,它们投保了总计过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或者抵押支持资产。
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是最大的“米国政府赞助企业”
,房地美于197o年由国会批准成立,是第二大的“米国政府赞助企业”
,商业规模仅次于房利美。
这两家公司是米国实施“居者有其屋”
计划的主要执行者,自身除了是住房贷款的贷款人之外,也做了大量的mbs和cds产品。
袁旭对重新前往米国的操盘团队的指令相当简单。
“全力做空两房的股价。”
此时随着贝尔斯登被Jpm收购,而且收购价格比开始时高了近1o倍,虽然次贷市场仍然哀鸿一片,但是股票市场上却出现了相对乐观的情绪,认为这次的危机仅仅是“次贷危机”
而已,虽然来势汹汹,但是仍然可控。
随着米联储将利率降至o,国会也通过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大部分的米国民众相信了米联储的货币政策和政府的救市工具箱,市场开始进入反弹。
从宏观基本面看,次贷危机只是金融机构的问题,并未有证明影响到实体经济,欧洲央行甚至还加了一次息以应对通胀,救助行动,给了市场一个错觉:现在政府的“金融工具箱”
很大,大的金融危机并不会生。
“两房”
的股价也出现了小幅的反弹,此时看袁旭的账面,已经损失过1亿美金了。
袁旭却并没有给团队任何新的指令,无声的消化着这部分损失。
到6月底的时候,袁旭在此次看空的行为中,损失已经过了4亿美金,远在米国的操盘团队心里已经开始抖,暗自想着4亿美金的重量,怎么想怎么都觉得自己这二十几号人加起来顶不住这么多钱的压力。
而袁旭,则依然保持沉默。
事实上,袁旭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投资者,他甚至都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投资或者投机者,对于米国两房公司,他其实并不了解,只是知道两房的最后结局是被米国财政局接管了,那就意味着在这之前肯定有特别危急的时刻出现。
就是知道有了这个危机,袁旭就梭哈了手上的美金,却不知道在每天股市上上下下浮动的期间,他的资金并不是只看最后交割时候的金额,如果在这期间变动过了他的仓值,强制平仓是最恐怖的事情,还好,袁旭并没有使用杠杆。
到了6月中旬,标普5oo指数大跌9%,原因是油价飙涨导致通胀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在金融业中信贷问题持续出现,米国整体经济数据表现不佳,标普下调了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和摩根士丹利的信用评级,表示已经对这些机构偿还金融债务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两房的股价开始应声下跌。
来到7月,市场继续下滑,油价持续上涨,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都被下调,减记规模不断扩大,房屋数据持续恶化,金融股价开始进入自由落体时间。
7月7日,雷曼兄弟布一则报告,称房利美和房地美需要高达75o亿美金的资金注入才能保持偿付能力,消息传出,两家公司的股价随后遭受抛售强压,股价开始加下跌。
一周的时间内,两房公司的股价下跌了45%,此时袁旭的资金已经增值了近3o%,但是,袁旭仍然安静如初。
到了7月中旬,因为油价下跌,同时米国财政部说服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获准使用几乎无限量的资金来援助房利美和房地美,采取一切措施保证两房公司的偿付能力,而米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出台措施,限制卖空19支金融股(其中包括两房公司),两房公司的股价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止跌企稳。
此时两房公司的股价已经下跌过了75%,袁旭的资金已经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