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消极的态度(第1页)
苏母提起此事,心中不免一阵痛楚,她曾待王红如亲生女儿,却不料培养出这样一头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娘,您别太放在心上。快到中午了,我去准备做饭。”
时间紧迫,午餐无法像招待孟长枫他们时那般丰盛,但苏母还是主动走进厨房帮忙,毕竟住在女儿女婿家中,若是坐享其成,难免会遭人非议。
厨房里,冉禾动作麻利地从梁上取下一块熏制好的腊肉,刀工精细,切下一整块备用,计划着与干豆腐同炒,香味四溢。
接着,她又从篮子里挑选出新鲜的肉,一半切成细丝准备快炒,另一半则用来炖制肉片汤,以保证菜肴既简单又不失营养与美味。
最后,精心烹饪的辣子鸡端上了桌,鲜红的辣椒与金黄的鸡肉相互映衬,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而一旁的清炒青菜则翠绿欲滴,宛如初春嫩叶,清淡之中透着蔬菜本身的甘甜,为这顿饭增添了几分清新。
一顿饭就在这样热热闹闹、色香味俱全的氛围中准备了起来。
毕竟,这是妈妈第一次来到女儿的新家做客,冉禾心中暗自发誓,务必要让这顿饭显得温馨而丰盛。
这些家常菜肴对妈妈来说可能稀松平常,但在冉禾的心目中,每一道都是用心的表达,是对妈妈辛勤养育之恩的小小回报。
然而,妈妈看着满桌的菜肴,脸上竟浮现出惊讶与不安,她连连摆手,眼神里满是心疼与节俭持家的坚持,“月月,不用准备这么丰盛,炒点熏肉就已经很好了,别的还是收起来慢慢吃吧。过日子得精打细算,肉吃完以后怎么办呢?你丈夫行动不便,确实需要补充营养,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了长远。你得为他考虑,不能因为我来了就破费。”
妈妈的脸上闪过一丝羞赧,仿佛是责怪自己没有给女儿带来帮助,反而成了负担。
在她心中,女儿的幸福远比一顿饭来得重要,怎能在女儿的家中大吃大喝,让女儿操心呢?
冉禾感受到妈妈的顾虑,轻轻握住她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温柔而坚定地安慰道:“妈,您想多了。虽然我们家不是大富大贵,但靠着自己经营的小生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即便您今天不来,我们平时的餐桌也并不寒酸,您就放心享用吧,别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您的开心才是我最大的满足。”
这些话出自肺腑,没有丝毫虚伪,冉禾相信,妈妈多住上几日,自然就能明白她所言非虚。
看到女儿日子过得这般美满,妈妈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照亮了整个屋子,眼眶中甚至还泛起了几许欣慰的泪花。
“月月,燕燕,你们两个一直是我心头最大的牵挂。嫁作人妇,处处都要看人脸色,这日子过得该有多不易啊。”
听到妈妈提及,冉禾才恍然记起,原来的身体主人还有个姐姐,苏燕,比她早婚一年,现在的情况如何,她竟一无所知。
“妈,您最近去看望过姐姐吗?”
妈妈拭去眼角的泪珠,神情更加忧虑:“我去过,有次燕燕带着孩子回家,我无意间发现她身上有些伤痕,追问之下她却不肯多说。于是,我带着你弟弟悄悄去了她婆家,亲眼目睹了她婆婆拿着棍子教训她的场景。我心里难受极了,劝她不如离婚算了,可她说,为了孩子,再大的苦她也得忍下去,不能让孩子没了完整的家。”
冉禾心中五味杂陈,她深知,在这个时代,许多女人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观念,即使内心千疮百孔,也要给孩子一个看似完整的家。
因为离婚后的路,对她们来说,或许更加艰难,回到娘家可能会遭受冷眼,留在婆家至少还能给孩子一个名义上的完整。
“好不容易才说服你姐有了一点点动摇,可王红那个巧舌如簧的,几句风凉话就能让你姐无地自容。从那以后,你姐就很少回家了,说到离婚,也只是苦笑。”
妈妈提起王红,眼中满是不满与无奈。
即便心底里多么不愿意接受这位儿媳,但王红已是家中一份子,冉平也没有表示过不满,作为长辈的她,又怎能轻易煽动离婚?
一旦风声传出去,周围的乡亲们哪里还愿意把自家的女儿嫁入这样的家庭?
冉禾心里清楚,王红似乎成了家里的不稳定因素,带来不少纷扰。
但既然回到了这个家,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
“妈,您别担心,改天我亲自去看看姐姐,如果她真的过得不好,我一定会站出来为她撑腰。”
从原主的记忆中,苏燕自小就对冉禾关怀备至,出嫁的那一天,两姐妹还抱头痛哭,苏燕更是将自己聘礼中珍贵的镯子留给妹妹,只是可惜,原主因迷恋马二,早已将那份情谊的象征典当了出去。
“你啊,总是比你弟弟有担当,他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怎么就这么软弱,连为自己的亲姐姐出头都做不到。”
妈妈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失望,她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实在是恨铁不成钢,仿佛看到了那个没用的父亲的身影在他身上重叠。
冉禾炒菜的动作略微一顿,原本只想解决王红的问题,但现在看来,弟弟冉平的懦弱性格同样亟需改变。
血缘关系并不能成为他逃避责任的借口,她决心帮助弟弟摆脱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此刻,王红正闷坐在房间里,心中满是怨气,忽然间,一阵诱人的香气从厨房飘来,令她眼神为之一亮,喉咙忍不住发出了轻微的吞咽声。
要知道,苏家并非富有之家,平日里肉类难得上桌,而这股浓郁的荤香,定是炒了大量的肉才有的香味,想来是冉禾为了款待客人特意准备的吧?
哎,光是想着这顿美味,王红便觉得那些与冉禾的琐碎矛盾暂时可以抛诸脑后。
毕竟,未来的日子还长,要学会在这屋檐下相处得更融洽些。
她心里清楚得很,冉禾现在经济条件好转,家里的生活质量早已远超福林村的平均水平。
只要苏母还在这里,她们便能继续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