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柒部 大结局 第7章 弑君(第3页)
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中平元年春二月,黄巾之乱兴起,汉灵帝怕党人与黄巾一同作乱,遂于夏四月丁酉日大赦天下,免除了亲属关系与党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锢。
中平六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大权。
何进图谋诛除擅权的宦官张让,赵忠等人,反被宦官诱入后宫杀害。
为替何进报仇,豪族出身的官僚袁绍领兵冲入皇宫,把宦官杀戮殆尽,结束了外戚宦官长期专权的局面,史称十常侍之乱。
中平六年三月灵帝死,九月董卓掌权,废少帝立献帝,派使者吊祭陈蕃、窦武等人。
董卓掌权后,大肆淫乱后宫,施行暴政,弄得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诸侯纷纷讨伐,直到王允利用吕布和董卓的矛盾使反间计杀死董卓。
事隔整整22年,东汉朝廷才算正式为陈窦等人平反。
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一种形式。
但是,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朽,政治黑暗,一些有见识的士大夫敢于挺身而出,扬清激浊,不仅是对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一种自我挽救,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因而带有一定的正义性,应给予肯定。
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但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
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此时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结的。
这一者出于战国之世贵族好养士,士人好奔走的习惯,一则出于此时选举上的需要。
当时的宦官,多有子弟亲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则居乡恃势骄横。
用法律裁制,或者激动舆论反对他,正是立名的好机会。
士大夫和宦官遂势成水火。这一班好名誉好交结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标榜,互相结托。
京城里的大学,游学者众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为他们聚集的中心。
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
当时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
而且用了这一个罪名,则一网可以打尽,这是多么便利,多么痛快的事!
宦官遂指当时反对他们的名士为党人,劝桓帝加以禁锢,后因后父窦武进言,方才把他们赦免。
167年,桓帝崩,无子,窦后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孙灵帝。
太后临朝。窦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于窦氏的陈蕃,做了太傅,则其本身就是名士中人。
谋诛弄权的宦官,反为所害。太后亦被迁抑郁而死。灵帝年长,不徒不知整顿,反更崇信宦官,听其把持朝政,浊乱四海。
而又一味聚敛奢侈。此时乱源本已潜伏,再天天给他制造爆的机会,遂成为不可收拾之局了。“
皇甫嵩,安定郡朝那县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后,与宦官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兵讨平黄巾之乱。
战后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到任后,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中平五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
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到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
董卓被诛后,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
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皇甫嵩字义真,他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父亲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边将。
皇甫嵩少年时便有文武志介好诗书,熟习弓马。
最初被察举为孝廉、茂才。为郎中,迁任霸陵、临汾县令,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后来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聘他为官,都没有应召。
汉灵帝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
光和七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太平道教主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动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