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叁部 妖孽宫廷 第11章 压死霍家最后一根稻草(第2页)

这个计划没有实现。我怀疑包塑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从沙阴地区取道出盐运,过了题后,进入穷水塞,南面到达属国,同先零相联合。

臣恐怕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部落,应该赶在事情没有生之前作好准备。“

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攻打鄯善、敦煌来断绝选与西域各国来往的通道。

赵充国认为:“狼何,小月氏的部落,在阳光的西南,势必不可能单独作出这样的计划,怀疑匈奴的使者已经到达羌人部落中,先零、罕、开才解除仇怨订立盟约。

等到秋天马肥,变乱必然生。

应派使者巡视边防部队预先作好准备,下令告诉各羌部落,不要让他们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们的阴谋。“

于是两府又请示派遣义渠安国出使巡视各差人部落,区分好坏。

义渠安国去那里后,就召集先零各部落领三十多人,由于他们都特别凶暴狡诈,就把他们全杀了。

又兵攻打他们的部落,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所有原来归顺汉朝的羌人部落以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恐惧怨怒,失去了信任归向,就胁迫劫持弱小的部落,背叛侵犯边塞,攻打城邑,杀死长官。

神爵元年春,义渠安国作为骑都尉率领三千骑兵集结以防备羌人,到达浩亹时,被羌人所攻击,损失车辆、辎重、兵器甚多。

安国带兵返回,到令居后,将情况上报。

神爵元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

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

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

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

又问:“需要多少人马?“

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

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

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

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赵充国晚年请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议论“四夷“问题时,赵充国还常常参与兵谋。

甘露二年,赵充国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

赵充国去世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麒麟阁中,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成帝追美赵充国,曾召黄门侍郎扬雄称颂之。

扬雄有“在汉中兴,充国作武“的颂词,歌颂赵充国在西汉中兴中的武功。

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

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

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郡县长官不能禁止。

元康三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宣帝知道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

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

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

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

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于是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

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时为神爵元年春天。

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以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

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

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

宣帝笑着答应了。

赵充国到了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打算渡过黄河,又恐被羌人截击,就在夜间派遣三支小分队骑马衔枚先渡,渡后安营置阵,到了天明,全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