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壹部 布衣天子 第28章 汉文帝刘恒 帝王的忧虑(第6页)

,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古代就有了“文(指文臣)死谏“的说法,是文臣(特别是谏官)忠君的最高境界。

西汉官吏王吉,先举“孝廉”

,再举“贤良”

,任昌邑王中尉。

昌邑王荒淫,他因时常劝谏昌邑王而遭到处罚。

宣帝时召为博士、谏大夫,常上疏议论时政得失,但没有受到皇帝重视,只好托病还乡。

元帝时召他为谏大夫,担任掌管议论的官员。

《汉书》上说:“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

意思是:汉惠帝四年的正月,下诏选拔有孝悌(悌同弟)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的人为官。

这时察举制度还没有正式建立。

惠帝死后,少帝立,由吕后临朝称制,特设“孝弟力田”

官一人,秩二千石,地位很高。

文帝时,“孝弟力田”

与“三老”

同为郡县中掌管教化的乡官。以后“孝弟力田“成为察举的特科之一。

为什么要举“孝弟力田”

呢?

“孝弟”

与“力田”

,有时分开作两科,因为这是两种德行。

“孝悌”

是孔子提出的,“孝”

是对父母尽孝,“悌”

是对兄长尊敬。古时候中国人很尊崇孝道,因为它能使社会秩序和谐安定。

至于“力田”

,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农业“为生之本也”

,希望大家勤于耕作,达到“家给人足”

,国家富裕。

在唐代,“孝弟力田”

仍然是科举选士(举人)的科目之一,可见其仍受重视。

汉代察举中的“明经”

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

“明经”

就是通晓经学。秦朝就有此科,到汉代地位开始突出。

所谓“经”

,原指先秦经典,自从汉武帝尊崇儒学,“经”

就专指儒家经典了。

其实,察举各科都有经学内容,被举者也要熟习经学;把“明经”

特立为一科,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上地位之重要。汉代的读书人无不自幼苦读经书,目的都是为了应举、入仕。

汉代许多名臣,如孔安国、贡禹等都是明经科出身,韦贤、韦玄成父子皆以明经科入仕,先后位居宰相。

重经之风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唐代的“明经”

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可见经学在汉代察举制中地位之重要。

汉代治国是儒、法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