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壹部 布衣天子 第27章 吕氏覆灭(第3页)

然而,骄纵暴虐的统治者终究抵不过人心所向。

公元前18o年,由汉朝重臣陈平、周勃组织的“除吕斗争”

爆,吕媭在这场斗争中被陈周二人乱杖拷打致死,吕氏集团的朝代也就此终结了。

刘邦驾崩之后,吕雉被尊为了皇太后,开始独掌大权。

当时的太子刘盈性格懦弱胆小、仁慈良善,十分容易被操控,因此权力实际上都收归于吕太后手中。

吕雉为了巩固地位、排除异己,残忍杀戮了众多朝臣与王侯,她联通吕氏众人,不断地清理朝中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先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泄愤,又毒死了一直觊觎皇位的刘如意。

同时她还幽禁了刘友,让他饿死于禁闭之所。剩余几位皇子也都没得到什么好结局。

她疯狂扶持自己的族人,几乎要将刘氏王朝改成吕氏的天下。

她将侄子吕禄、吕产等人纷纷封为将军,而且还给自己的两位已故哥哥追封加号,许多族人也都被册立为王。

要知道,刘邦在世时曾定下“非刘不王”

的规矩,而吕后偏偏要打破这个规矩,立自家人当王。

当时成为王侯的吕氏族人,竟有十几位,实在不是小数目。

同时,她还大力促进吕氏与刘氏贵族的联姻,以此来拉拢朝臣,这其中吕禄的女儿就被嫁给了朱虚侯刘章。

而在这次提拔族人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了,吕后不仅给她加封了侯爵,还给了她足够多的权力。

吕媭也凭借着姐姐的势力,一度作威作福、无法无天。

吕媭是吕太公的第三个女儿,也是著名的吕太后的亲生胞妹。

凭借着姐姐的特权,吕媭曾被授予临光侯爵之位,是历史上第三位被封官进爵的女性。

吕媭性格蛮横,做事非常专断,其残忍歹毒的处事作风丝毫不输给吕雉,因此朝中的大臣们都很惧怕她。

但吕媭身为女子却位居高位,同时也并无过人的才干与功绩,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不满,这其中就有陈平与周勃这二人。

吕媭的丈夫是西汉的开国元勋樊哙,身居大将军与左丞相位,被封为舞阳侯,是刘邦非常信赖的心腹大将。

当年刘邦与樊哙一起四处征战、打下江山时,吕媭就是樊哙身后的坚实后盾。

她与樊哙非常恩爱,育有一子叫樊伉。

刘邦临终前,樊哙被奸佞构陷,称其有谋逆的打算,意图谋杀刘邦宠妃戚夫人和她的孩子刘如意。

后来适逢卢绾起兵造反,刘邦派出各诸侯前去镇压,只有樊哙迟迟不肯兵,因此被刘邦所误解,背上了谋反的罪名。

刘邦当时派大将陈平前去捉拿樊哙,并命陈平直接当场处置掉他,可陈平深知这其中利益关系牵扯甚多,不敢亲自动手。

再加上他私下与樊哙关系还不错,便决定将樊哙押送回京城,让刘邦自己处理。

可没曾想,陈平与樊哙刚刚回京,便听闻了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只好将樊哙交予了太后吕雉,吕雉感念旧情,立刻释放了樊哙,还让他官复原职,爵位俸禄一律如前。

可吕媭却不肯罢休,不明原委的她一心认定是陈平向刘邦出卖的樊哙,将夫君所受之苦全部归罪给了陈平,因此处处与陈平作对。

而等到吕后掌权,吕媭凭借着姐姐上了位,更是滥用职权给陈平使了不少绊子,两人因此结仇颇深。

当时吕媭屡屡向吕雉告陈平的状,导致吕后一度开始怀疑陈平。

机智的陈平知道吕家人握着大权,不能和他们硬碰硬,因此忍气吞声,不仅处处假意讨好着吕后,而且还日日纵情美色、饮酒作乐,让吕后以为他已自甘堕落、无意权位,以此来夺得吕后的信任。

公元前18o年时,吕后因病去世了。

她在位时期所培植的外戚集团,严重扰乱了朝纲,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阶级矛盾。

而她最终也没能活到自己的政治计划成功的那天,将一局残棋留给了身后的吕家人。

吕后已经崩逝,潜伏数年的陈平便立刻找到周勃,两人胁迫了将军吕禄的挚友郦寄,以郦寄父亲的性命相威胁,逼他说服吕禄,把兵权交到周勃的手里。

吕禄生性贪玩,早就在陈平周勃的挑逗之下无心与兵权了,再加上好友的规劝,竟真的打算把兵权给送出去。

吕媭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痛骂吕禄的不争气,她告诉吕禄,吕氏一族能得以继续存活,要的就是要死守兵权,若是把兵权交到敌人手里,等于自寻死路。

然而愚蠢透顶的吕禄根本听不进劝告,最后还是把兵权交给了周勃,自己则打算外出打猎玩乐。

吕氏丢了兵权,刘氏一族立即起兵攻入长安,齐王刘襄率领众将士,先是扣留了琅玡王刘泽,逼其一同兵出战,接着又列举了吕氏一族的所有罪状,致信给各位刘氏诸侯。

一时间刘氏大军蜂拥而至,陈平与周勃先是凭借着兵权将吕氏领吕产诛杀,接着在城内里应外合刘襄的军队,肃清吕氏所有党羽,吕氏根本无力反抗,族人皆被诛杀殆尽。

为了永除后患,吕氏的男女老少一个都没有被放过,而吕媭则被冲进家中的陈平和周勃施以笞刑,被打得皮开肉绽,最终被拷打致死。她和樊哙唯一的孩子樊伉也被诛杀了。

吕媭死之前对天长叹:“姐姐你好糊涂,当初不听我的劝告,没有将陈平等人消灭掉,最终留下祸患,让吕氏一族死无葬身之地啊!”

吕氏族人清除干净后,刘氏皇族重立新帝,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便是其母妃的家族不可为势力庞大的家族,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