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儒教传人(第2页)
他别的不懂,曾在碧落山三清殿见过三清的雕像,此时便大感慨,说应该把三清都摆上去,方显得道家威仪。
旁边一个老者一身青衫,头戴儒巾,显然是孔子门生,听闻这话便不高兴了:“孔圣人后面还有孟圣人,孔子还有三千门生,七十二贤人呢,要不都放上去?”
另外一个光头和尚挤的满头油汗,更在后面说道:“佛门过去世,有庄严劫一千佛,现在世有贤劫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之一千佛,总共三千佛,你这台上放得下吗?”
方大宝辩不过别人,心里着恼,一伸腿使个绊子,老头儿被人流一挤,一下摔倒在地上,呼天抢地地大叫起来。
方大宝生怕老人纠缠,赶忙一拉小云笛的手,哈哈大笑,“这老家伙,活该!”
哪知道身边人使劲把方大宝手一甩,哼道:“方大宝你这臭贼,抓我的手干嘛!”
原来小云笛早就挤散了,他抓了半天,原来是瑾瑜仙子的小手,入手滑腻,柔弱无骨。
方大宝看着儒家高台,便问道:“我只知道修真有道家和佛家,怎么忽然多了个儒家来?”
“我原来也觉得奇怪,后来问过青通师伯,方才知道一些事情。”
瑾瑜仙子言道,儒教修真深植于尘世之中,与道家之脱、佛家之悟道截然不同。儒家讲究入世修行,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修真之大道。故而,儒门弟子多投身于仕途,以政绩德行彰显修为,不重个人修为的飞升脱,却在红尘中磨砺心性,成就一番功业。
然而尘世纷扰之中,亦不乏对天地至理有着深刻洞察的儒家智者。世间万物皆遵循天地法则,治理国家、教化民众之余,亦能从中悟出修真之道。数百年前,便有一位大儒,不仅诗文传世,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于一本古老的儒家经典《诗经》的缝隙之中,现了隐藏的修真线索。
据传,《诗经》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天地运行的微妙规律,大儒通过反复研读,参透了以诗书礼乐调和阴阳、沟通天地的奥秘,从而开创了一条以文载道、以诗修真的独特路径。
“切,读书还能修真,我不信。”
方大宝听了一会儿。
他这辈子最烦的就是读书,你给他说诗书里还有修真的道理,打死他也是不信的。
“那你今天看看台上三元法会,儒教都讲些什么呗。”
瑾瑜仙子见方大宝一个劲儿地抬杠,也是不高兴了。
“那你说说,为什么多数人都没听过儒教修真呗。”
方大宝笑道。
“这就和皇室有关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前面的皇帝不相信儒教,崇信道教,所以道教就兴盛了。士大夫做官可以,做官如果还一心修真,往往被同僚和皇室打压。百年下去,儒教慢慢衰亡式微了。”
“那是当然,做官就做官,就不要想着修真了。”
方大宝插嘴道。
瑾瑜仙子继续道:“现在的大周朝,从景曜皇帝开始,到现在的明睿皇帝,却十分崇信儒教,儒教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就慢慢复活了。”
方大宝正待再问,下面看热闹的百姓却山呼海啸起来。
只见高台的另一边,一阵轻风拂过,带动着街旁的柳丝轻舞,仿佛是大自然在为即将到来的尊贵客人铺陈序曲。空气中渐渐弥漫起一股淡雅的香气,不似凡尘,更像是来自遥远仙境的芬芳,为凡间景象增添了几分凡脱俗的气息。
就在这时,一队身着华丽儒衫的侍从缓缓步入视野,他们手持象牙扇、玉佩轻响,步伐整齐划一,每一步都似乎踏着无形的韵律,引领着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氛围。
而在这一行人中央,一位身披云锦织就的长袍,头戴九凤珠冠的蒙面女子缓缓而行。
原来当今儒教尊者来了,还是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