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九章 九九之术求订阅(第2页)

这个时代,商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交通上的便利,加大了交流,新兴的地主阶级壮大起来,野心也逐渐扩张。

相对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更加的不安定。

但不安定也给了更多人机会,底层平民更有可能翻身,士阶层空前活跃。

各种思想不断碰撞,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很多人都著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

在这时期,儒家、墨家、法家三家思想,脱颖而出。

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三家都会尽可能的传业授道,教书育人,壮大自己的群体。

思想教育已经成了极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形态,从上至下,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人们普遍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教育,已经带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  刘煓也是希望自家的儿子能重铸祖上士大夫的荣光,才花了钱,找了关系,给儿子上了启蒙班。

《礼记·内则》中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在春秋战国时期,孩子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而七岁为始化之年,男孩和女孩开始区别教育。

十岁是就学之始,女子开始听姆教,男子开始离开父母,外出求学。

目前苏澈不过六岁,所谓上学,也不过是学习一些启蒙知识,识文断字,简单的数学,得等培养到了十岁的时候,才能外出求学。

当然。

是否要外出求学,还得看苏澈这段时间里的表现才行。

如果不能识文断字,无法计算,不展现出一定的聪慧,自然不可能被送出去求学。

这也是有要求的。

次日。

苏澈作为‘插班生’,来到了丰邑的启蒙学堂里。

这启蒙学堂里教授的多是平民的孩子。

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则是商贾之家。

至于贵族的孩子,是不可能在这里出现。

他们多有自己的私塾。

至于更尊贵的世子,则是有先生单对单进行教育。

这个班级里经常会有插班生进来,也经常会有没钱上课的学生提前退学。

进入和离开在这里稀松平常,所以苏澈即便作为插班生,依旧没什么人在意他。

苏澈默默的观察着这里的一切。

这丰邑的启蒙学堂,大概相当于幼儿园?

不对,应该是小学。

幼儿园里可学不到什么知识。

这启蒙学堂,是真能学到东西的。

学堂之中,很多孩童身上布满了补丁,灰头土脸,看上去就像是营养不良的样子——可即便如此,他们的父母依旧花钱让他们来这里进行启蒙。

但可惜的是,这些孩童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将会是他们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此刻一个个要么神游天外,要么拿着玩具和伙伴瞎玩。

还有一些商贾之家的孩童,身上的衣裳没有什么补丁,也非常合体,他们则拿着更加精致的玩具,在和那些穷人家的孩子炫耀。

整个学堂的气氛相当松散,偶尔还有几个孩童捧着竹简,装模作样的看书,实际上根本认不得字。

不多时,学堂的先生走了进来。

启蒙先生很有威严,才一进来,玩闹的,神游天外的,炫耀玩具的,装模作样看书的,全都迅速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随后端坐在地,腰杆挺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