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一五章 元器件也要自己做(第2页)

以上这些列举出来的还只是从百度百科上复制黏贴过来的主要部分,远不是全部,由此可见电子元器件包含的产品门类之多,所涉及的基础工业技术之广。

客观的,80年代内地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的时候,并没有遗漏掉电子元器件产业,也花费巨资引入了一些相关的技术和设备。

但由于这个时候,中国其实刚刚开始全面工业化,对工业化的理解还很肤浅,完全没有按照电子元器件的的行业特性来进行针对性的扶持,使得这个产业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等到90年代,大量霓虹、宝岛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又跑到内地大建工厂,抢夺市场空间,致使这个基础工业行业一直发展落后。

等到内地反应过来时,不止内地电子零部件企业距离国际先进企业已经拉开非常巨大差距,而且内地电子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能力,也已经与内地下游电子产皮制造业彻底的脱节开来,再想追赶,就要事半功倍了,只能重新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家电制造和很多电子行业,有些象植物,只要洒下种子,有了合适的气候,这些种子就能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甚至成长为参大树。

但电子元器件行业有些象人类婴儿,不止需要在母胎的保护下进行很长的生长发育,才能进化成一个生命,而且刚刚出生的生命也非常脆弱,必须要经过一段更长的抚养、教育阶段,才能成为成年体,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

内地在八十年代引进先进技术时,最大的失误就是把这些脆弱的人类婴儿,象植物一样的对待,使得这些电子元器件企业不仅先不足,幼年期也严重的营养不良。

即使这些婴儿勉强活了下来,挣扎成年了,也因为没有受过什么基础的培养,缺乏各种生存技能,只能在成年之后,自己回去重头开始补课。

做家电行业起步时候其实是很苦的,无论是产品研发时候的筚路蓝缕,还是市场开拓时的笑脸迎人,都没那么容易。但做家电能赚钱啊。

();()  穷怕聊人,不怕吃苦,中国人为了能出人头地,什么苦都吃得下,所以才有那么多海外经商的人能在全球扎根,能在非洲那种恶劣环境照样风生水起。

中国人不怕吃苦,但中国人真的怕寂寞,而电子元器件产业,恰恰是需要守得住寂寞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元器件产业特点与中国饶文化,有点三观不合。

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得很多国人越来越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静的下心来。哪怕是后来的网络,都已经讲究黄金三章了,三章一过,你要吸引不了读者,基本上就凉凉了。

电子产业、家电产业是应用型产业,重点是应用功能能够刺激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往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创意,一个灵光一闪的技术点子,一个经典的营销方案,往往就能带来很丰厚的回报。

但电子元器件是基础产业,需要的是产品性能的稳定提升,需要在各种技术上进行不断的深入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实现产品技术水平的跃迁。

而且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营销策略,作用也都非常是有限的,包括低价竞争策略。能够带来稳定市场的,只有长期积累下来的良好记录和用户口碑。

这就使得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只能依靠长时间的潜心经营,逐步积累。只有从心底里认同长期主意思想的人,才能经营好电子原件企业,而那些想要通过投资电子元器件行业赚取投机利润的家伙,大部分都会铩羽而归。

陈兵对内地这次引进西方技术的热潮很清楚,也很愿意在这次热潮中进行添砖加瓦,去年赵平前往灯塔国进行技术采购的时候,就专门成立了一个技术贸易公司,其实就是为这次内地引进技术热潮准备的。

过去一年中,这个技术贸易公司作为中介方,也为内地牵针引线了一些项目,很是受到了内地相关部门的真诚感谢,但在陈兵看来,实际效果只能差强人意。

赵平从灯塔国找来的资源,大都是正在淘汰的成熟技术,这些技术往往已经落后与霓虹、日耳曼等国家,已经算不上最先进的技术,但好处是技术源流和根基完整,其实非常适合内地现在一穷二白的技术基础和干瘪的口袋。

在陈兵看来,用低价购买到这些技术,只要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吸收,应该就能形成很好的技术基础,支撑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

但很可惜,现在内地的很多人,更喜欢去找霓虹、日耳曼的领先公司,去引进这些成功者的“先进技术”

,引进能够马上形成产能的成套生产线。

哪怕人家肯给的同样是已经落后的淘汰产能,但架不住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产生各种直接效益啊。穷怕聊人,要的是立竿见影,没有那个耐心去打基础的。

因此在很多内地企业这里,同样是引进技术,英豪牵针引线的灯塔淘汰技术,却远不如霓虹转让的落后生产线有吸引力。

强扭的瓜不甜,英豪主导的技术引进,也更多的向上游电子元器件产业转移,而主要的合作方也从首都的四机部,开始变为粤省的工业厅。

这些电子元器件产业都是英豪需要的上游产业链,陈兵更希望能够落地在粤省,形成产业集群的群聚效应。

这次受欢迎的程度到是提高多了,无论是粤省工业厅,还是那些粤省的电子元器件企业,都表现的很积极,毕竟这些技术,霓虹人可是藏的很紧,不肯轻易向外转让的。

不过与这些电子元器件企业接触了几次,陈兵对这些企业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这些企业实在是底子太薄了,经营者也缺乏对产业的深刻认识。

这些引进技术落地后,到底能够吸收多少?到底能不能以这些技术为起点,逐步发展起来?陈兵真的的不敢报太大的希望。

想要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现在陈兵对上游产业的影响力还补觉有限的情况下。

这让陈兵心中颇为惆怅,英豪已经自己在做芯片了,难道连电阻、电容这些电子元器件也要自己下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