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越种田从成立教派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9章 出使高丽(第1页)

兴汉一些实在不能任实际事务的老式官员们,周宇也找到了他们可以挥能力的地方——编纂教材和办报纸。

印刷术带来的改变就长期来看,就像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人员翻百倍千倍那么夸张。

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从知识口口相传,到竹简记录再到造纸记录,这中间知识传播度和规模的提升是十分缓慢的。

没有轻便的竹简和展出来的造纸术,难以想象一直把知识记录在沉重的玄武岩上或者龟壳上,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让知识更大规模地传播。黑暗和愚昧又要笼罩在人们头顶上多久。

因此周宇之前根本没有犹豫就先提前帮延寿教点亮了印刷术的科技。有了现成的简单的活字印刷机,工人们照葫芦画瓢去模仿也能制作出新的活字印刷机。

从无到有很难,从有到会却简单了不知多少倍。

现在大明最起码是有活字印刷机的状态,连活字的字体都给你弄好了,逼你用这种“规范”

的字体。文人们觉得不认同,硬要写一些艰涩的字来印刷。对不起印刷不出来,愿意的话我给您留个空白,您一本本手写上去吧。

只要时间久了,报纸书籍都是用这种字体当做正体,连音都给你强制规定下来。几十年过去,老学究们去世了之后,由新书籍教出来的学生们长大了,就全是统一的书写规范和音。

编纂教材和办报纸的过程中,也能逼得这些文人们尽量把字给弄通俗简单些,否则印刷不出来,你写的再好也白搭。

明明白白地告诉这些文人:环境适应不了你,你最好还是改变吧。否则就只能看着别人出书,上报纸扬名,自己只能酸溜溜地说几句酸话,却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只有大明朝廷有印刷机,所以编纂教材和办报纸的事自然也成了官办。

印刷能力有限,教材印刷优先,所以剩下的印刷能力要分配到报纸上就不多了。

这让周宇只是让报纸国营之外,没有禁止办几份报纸,办什么报纸。但是如果办得太多,制个版花费一堆钱一堆时间,结果没印几张不说,还卖不出去那这份报印不了几期就要没掉。

这些愿意编纂报纸的文人也是爱惜羽毛的,他们不会在上面写通俗小说,表淫词艳曲,那在这个年代和社死没有什么两样,总编也不会让这种内容过审。

周宇要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试错,看看你们自以为的好,是不是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还是曲高和寡,只能在小圈子里求一求认同,一群人抱团取暖互相安慰都是外面的人不理解我们。

总有人会找到那个“平衡点”

,做出有内容有市场,有人愿意订阅的报纸。

这种地方周宇没办法投入精力,他只能这样“培养”

,希望能冒出来合用的人才,再委以重任。

编纂教材本来不算个难事,兴汉往前算上千年就有基础教育教材了,一直流传到现在。如果只是把它们印刷出来,其实也能教。

但周宇要求的是快扫盲,所以教材要有所取舍,把日常的最常用字纳入教材,让可能是大龄的学生能更快地学到东西,不能像过去教儿童那样慢慢来。

同时也要有算术的内容,引入简化数字,学习基本的加减和背诵乘法口诀。

只要学过教材的人会写会认几百个常用字,再通过算术考试,就算扫盲成功。

再往后的深入学习,其他的教材另说。

在知道了皇上定下了给天下一半人扫盲的“雄心”

之后,这些文人们也是觉得有了一种使命感,对这件事十分上心。不说是为了皇帝的高看一眼,还是名留青史的名声诱惑,至少他们是真的愿意下功夫去争吵和妥协,愿意全身心投入,想把教材弄出来。

从厚到薄,从繁复到精简,扫盲教材越变越精炼。

就连被剔除出扫盲教材的部分,也能编纂出下一阶段的进阶学习教材。

在周宇梳理大明官僚体系和各项重要政务的同时,大明的使者也四处出,向周边各国通报了兴汉改朝换代为大明的消息。

同时邀请各国派出使者前往大明参加京城的新年礼仪。

其实就是让各国派人去觐见新皇帝,知道你们的新爸爸长什么样,现在认识爸爸了今后可不要叫错了名字,否则打一顿。

高丽、倭国、安南等地虽然遥远,但是冕州靠海,周宇直接远程通知在冕州的使者上船出海,用寻宝船的高航行,可比走陆路要轻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