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见义勇为的秀才七(第1页)
她想着回去就拿出一颗洗髓丹捏碎了分次放到家里的水缸里,帮家里人调理身体,强壮筋骨。
等日后她出息了,手里有了银钱,再慢慢找理由拿出空间里的食物给他们改善体质。这样爷爷奶奶也能多活个二三十年。
罗伊收敛心绪,笑着跟李老头诉说今天学堂生的事情。
“爷爷,今天我认识了不少同窗,看样子他们都挺好相处。”
李老头听到孙子的话,那颗飘忽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他们这样的寒门农家,经常被人瞧不起。他生怕孙子进了学堂,再被同窗欺负,现在见他跟同窗相处的和睦,也就放心了。
罗伊见李老头神色轻松下来,忍不住露出一抹微笑,继续说道:“先生今天考我了,我回答的全都对。先生还夸我过目不忘,对了,爷爷,先生让您以后晚一个时辰接我,他看我学的快,想让我放学后再学点其他的学问。”
自家孙子争气,第一天尚学堂先生就要给他开小灶,这让李老头感到非常骄傲,笑的嘴都合不拢了。他扬起牛鞭,用力在空中抽了个响,嘴里不住的夸赞。
“咱家阿宝就是争气,读书第一天就被先生这样看重,日后一定能做大官。”
罗伊被自家爷爷的花式吹捧弄得颇为不好意思。她有些烦恼地挠挠头,替自己缓解尴尬。
“爷爷,我背书给您听吧。”
说完,她就开始背诵起了今天学的三字经。稚嫩的少年音在空荡荡的乡间小路上回荡。天幕低垂,太阳渐渐落下,月亮缓缓升起。这清脆的童音在寂静的夜里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前方的路,也照亮了李老头的心。
他们回到村子的时候,天已经漆黑了。李老大正站在村口伸长了脖子往远处看,当他依稀看到一头老黄牛拉着板车缓缓向着村子走来的时候,连忙迎了上去。
“爹,阿宝,你们可回来了。娘都念叨好几回了。”
李老大嘴里不住地唠叨。儿子第一天上学堂,他也很担心。现在天黑的早,自家老爹带着孩子,老的老,小的小,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李老头把牛车交给儿子赶,自己坐到另一边,拿起旱烟杆点着抽一口,烟雾很快从他的嘴和鼻子里冒出来。
“你娘就是瞎操心,我这辈子都去过多少次县城了。赶牛车的次数都数不清,她这是操不着的心。”
这话李老大可不敢接,他轻轻赶着老黄牛。嘴里也没闲着,不停地问儿子今天在学堂都学了什么。
罗伊把刚才跟李老头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虽然李老大背对着她,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从对方那精神十足的吆喝声中,也能大概猜得到他的心情非常不错。
回到家中,以老张氏为的一家子又关心的询问她学堂的事情,她又无奈地重复一遍。大家都关心她呢,这真是个甜蜜的负担。
老张氏知道先生要给大孙子开小灶后,夸人的话跟是不停。
一时说阿宝天生聪明是读书的料,一时又夸先生有眼光,连带着把自己和李老头都捧了一把,说多亏他们眼明心亮送孙子去读书,不然岂不是耽误了孩子,耽误了孩子就是耽误了他们老李家上进。
别说,还真有捧哏的,那就是她老娘郭氏。两人一唱一和跟说相声似的。
罗伊飞快地吃完饭就一头扎进书房。从今天开始,他就要在这屋里睡了。之前这间屋是用来堆杂物的,家里自从决定送她读书,就把杂物清理了出去。盘了炕,放了张书桌。这些日子炕也烘干了,正好今天就能住人了。
罗伊把书袋放到书桌上,从中挑出那本三字经。再从空间里拿出一叠宣纸,这宣纸还是空间里的造纸坊生产的,材料是空间的各种植物根茎。
家里也给她准备了宣纸,不过是质量最差的那种。没办法,他们这种农户想供养一个读书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哪怕是最便宜的宣纸对这个家俩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不过,这些对罗伊来说都不是难事,毕竟她有整个随身空间做后盾,空间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全自动生产线。
她定下心神,开始练字。她之前在古代位面学的是簪花小楷,是女子用的字体。如今她想要走科举这条路,那就得学习适合科举的字体。
大夏朝规定的科举使用文字是正楷,罗伊先把三字经翻了一遍,铭记每个字的结构和写法。然后拿起毛笔,在宣纸上练了起来。
直到漏下二十刻,大约11点,她才收起写完的字贴,连同剩下的宣纸一起收入空间。
探身吹灭蜡烛,在精神力的辅助下,黑暗并没有影响她的感知。她如同能看到一般,在漆黑的屋子里穿行,熟练的绕过障碍物,躺到床上,默默运转起功法修炼。
时间对于修真者而言,不过是眨眼一瞬间,沉浸在修炼中的罗伊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当漆黑的夜里传来几声响亮的鸡鸣声,罗伊才缓缓睁开双眼,精光乍现,她闭上眼睛再次睁开,眼中的光华已经完全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平静如水的眸子。
她起身将床铺收拾好,穿上衣服束好带走出去。
这时,郭氏和老陈氏已经在灶房里忙活起来了,罗伊干净利落的解决完早饭,就跟奶奶、娘亲道别,跟李老大一起出了家门。
今天是李老大送她,等把她送到学堂,李老大还要回来干活。
出门前,罗伊趁大家不注意把洗髓丹的粉末放进了灶房的那口大水缸里。
他们家一共有两口水缸,一口半人高的在堂屋,另一口小的放在灶房。这正好方便了罗伊偷偷往饮水里放洗髓丹。
虽然时辰有些早,路上的行人却不老少。有妇人挎着篮子走去县城买东西的,也有人挑着扁担,扁担两头各挂着一个筐,筐里放着家中吃不完的大白菜。虽然都是普通农家常见的东西,好歹能在县里换几个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