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组建卫星网络(第2页)
他实在琢磨不透,这听起来前景光明的计划,怎么就和“无解”
挂上钩了。
顾庆良笑了笑,指了指不远处的沙说:“咱们过去说,年纪大了,站一会儿腰就疼。”
他边说边慢悠悠地朝沙走去,陈爱军赶忙跟上。
两人在沙上落座,顾庆良调整了下坐姿,让自己更舒坦些,这才接着讲:“我说这计划无解,主要是因为这款卫星的光感系统太强了。你也清楚,当下军方的‘隐身科技’,绝大多数都是围绕雷达探测来做文章的。不管是战机、舰艇,为了躲避雷达波,各种外形设计、吸波材料五花八门。但‘长光一号’却独辟蹊径,它走的是光感路线,完全跳出了雷达那套传统玩法。要是把雷达比作武侠小说里的‘听声辨位’高手,靠捕捉声波来定位目标,那这‘长光一号’卫星,就好比是一台高清、远距离的照相机,直接把目标影像清晰捕捉下来。雷达探测不到声波,不意味着目标就遁形消失了,只是声音这一维度捕捉不到而已,可光感卫星凭借强的光学镜头与精密算法,却能把目标看得纤毫毕现。”
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喉,继续说道:“要反制光感卫星的监视,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在于,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都能冒出办法,那就是‘光学隐身’,让目标在光学层面也隐匿起来,就像变色龙融入环境一样。可难就难在这个‘光学隐身’技术上啊。”
顾庆良放下茶杯,表情变得凝重起来,“以我老头子这么多年的科研经验和眼光推测,起码二十年内,‘光学隐身’的技术壁垒很难有实质性的大突破。”
他微微叹了口气,“这‘光学隐身’可不是简单套一身迷彩服,往草丛里一趴就能糊弄过去的事儿,它涉及到材料学、光学工程、量子物理等众多高精尖技术领域,随便一个环节都是科研难题,错综复杂得让人头皮麻。”
陈爱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脑海里快消化着顾庆良的话,瞬间明白过来,这就是说在人类攻克“光学隐身”
这一级难题前,“长光一号”
卫星在军事监测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用武之地,组建“长光一号”
卫星监察网络从技术原理上讲,完全具备可行性。
陈爱军又问:“顾老,您觉得组建这么一个监察网得要多少颗卫星?”
虽说“长光一号”
性能表现极为诱人,可一旦成本失控,那所有的美好设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毕竟军方的预算也是有限的,虽说单颗卫星价格相较于那些动辄数亿的大型科研卫星不算贵,可要是数量成百上千,那也是笔能压弯预算大梁的巨额开支。
顾庆良早料到他会抛出这个关键问题,胸有成竹地笑着说:“我初步算了下,要让‘长光一号’卫星网初步达成军事监测的基本需求,最少得一百四十颗左右。当然,这只是个粗略估算,具体到实际操作,还得经过一系列严谨复杂的计算和轨道规划。你也知道,如今地球外面的太空轨道,各类卫星已经拥挤不堪,就像大城市里塞满了车,要合理安排新卫星的位置,避免碰撞干扰,这可是个精细活,不过好在有专业的航天轨道专家负责这块。”
“一百四十颗?”
陈爱军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在膝盖上敲打起来,心里飞盘算着。光麒农机厂那边,一颗“长光一号”
售价一千万,和当初气象局豪掷的十亿研资金比起来,确实亲民了许多。想当初,气象局和光麒农机厂达成合作,气象局砸钱,光麒农机厂全力投入技术研,从最初的理论建模、材料采购,到后来的生产线搭建、组装调试,哪个环节不需要海量资金持续输血?所以前期才会耗费那么多。如今技术成熟了,生产线也稳定运转,军方采购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一颗一千万,一百颗就是十亿,一百四十颗差不多十五亿左右。陈爱军心里默默琢磨,十五亿,乍一听是笔巨款,可放在军事战略布局的天平上衡量,倒也不算贵,毕竟它能撬动的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之后,陈爱军又和顾庆良围绕卫星的一些技术细节、后续优化方向聊了好一会儿,才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开了。回到军区,陈爱军片刻不歇,立刻召开高层紧急会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又热烈,各方将领齐聚一堂,陈爱军将“长光一号”
卫星的测试情况、战略潜力以及组建卫星网的初步规划一一道来,随后拍板决定,正式组建“长光一号”
卫星网,而采购这一艰巨又关键的任务,就交给了郭胜利。之所以选择郭胜利,是因为他和光麒农机厂的陆铭私交甚笃,沟通起来顺畅无阻,能最大程度保障采购流程的高效推进。陈爱军心里也清楚,这卫星网的搭建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而且所需资金远远不止这初步估算的十五亿。卫星要想成功上天,得依靠火箭强大的运载能力,卫星本身造价虽说尚可接受,可火箭射成本那真是高得离谱。哪怕采用相对经济的一箭三星射方式,粗粗估算,起码也得射五十次左右,这还没算上可能出现的射失败、轨道修正等额外花销,军方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但即便压力如山,这事儿也必须搞起来,因为它一旦建成,带来的战略价值绝对远当下的投入!
第二天,郭胜利风风火火回到单位,径直把徐铁功叫到了办公室。采购卫星这事,郭胜利心里早就有了盘算,自然是让和陆铭关系铁得如同亲兄弟的徐铁功去谈最为合适。徐铁功一听这差事,顿时喜上眉梢,他心里明镜似的,采购这种涉及巨额资金的大事,多少能有点油水可捞。他还暗自打起了小算盘,想着能不能从里头抠出点小钱,悄悄补贴一下自家陆军军费。陆军这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军备更新缓慢,士兵们有时候连双新鞋都得盼好久,他觉得自己这番操作就算被现了,也情有可原,毕竟也是为了陆军兄弟们能过得好点。在这种复杂又微妙的心思下,徐铁功满心欢喜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准备去和陆铭开启这场关乎军事未来的重要谈判。
徐铁功深知此次谈判责任重大,却也怀揣着些许兴奋。他明白,一旦谈成,不仅能为陆军谋点福利,自己在军中的地位说不定也能水涨船高。于是,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做准备,翻出之前和陆铭往来的资料,梳理光麒农机厂的各类信息,试图摸清楚对方的底线与诉求,就盼着在谈判桌上能占据主动,为军方、为陆军争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点操作空间,这场围绕“长光一号”
卫星采购的暗战,已然悄然拉开帷幕。
此刻,整个军方体系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庞大机器,因为“长光一号”
卫星被激活。科研院这边,部分专家还在对“长光一号”
的数据进行二次深挖,试图找出更多隐藏潜能,或是预估可能出现的隐患;后勤部门则开始头疼资金筹备事宜,四处奔走拉预算、做方案,想着怎么在不影响其他项目的前提下,挤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卫星网建设;情报部门也没闲着,密切关注着国际上其他势力的卫星技术进展,尤其是那些有可能对“长光一号”
构成威胁的新技术萌芽,随时准备给自家项目组预警。
而在民间,光麒农机厂所在的小城早已热闹非凡。消息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热议自家农机厂造出的卫星居然要被军方大用特用了。街头巷尾,有人骄傲自豪,觉得这是小城之光;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卷入大国博弈会给家乡带来未知风险。厂里的工人们更是干劲十足,虽说加班加点,但想着自己参与制造的卫星能为国家国防出力,脸上都洋溢着别样的光彩,连平日里最调皮捣蛋的小年轻,都认真严谨起来,生怕在生产环节出一点差错。
国际上,各国情报机构也嗅出了异样。兔子军方大规模采购卫星的动作,引诸多猜测。有的认为兔子这是要补齐太空监测短板,强化本土防御;有的则恶意揣测,觉得这是进攻性的布局,准备对周边海域、空域进行更强势的监控。鹰酱那边更是如坐针毡,他们还没从自家先进战机、舰艇被“长光一号”
追踪拍摄的尴尬中缓过神来,如今听闻要组网,更是焦虑万分,智囊团日夜开会商讨应对之策,却始终一筹莫展,毕竟“光学隐身”
这道坎横在那儿,短期内难以跨越。
徐铁功在这暗流涌动的局势里,怀揣着陆军的期待,即将踏入与陆铭的谈判场。他深知,这场谈判不只是价格、数量的拉扯,更是关乎国家军事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背后牵扯着无数双眼睛、无数份心思,一步走错,都可能引连锁反应。他深吸一口气,整理好着装,带着满脑子的策略与盘算,朝着光麒农机厂走去,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国运的交锋,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