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国殇(第2页)
姜维又叮嘱道:“主上宠信宦官黄皓,若是黄皓再从中作梗,怕是此行不一定顺利。”
阿蔓道:“宦官误国,若是他从中阻拦,我便将其击杀,以绝后患。”
姒千痕心头一跳,不赞同阿蔓的决定:“在皇帝面前击杀宦官,怕是不妥,一来你如何保全自己?二来皇帝盛怒之下,又如何能听取你的意见?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可是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阿蔓急道。
冷月道:“我与你同去,到时候我来出手,纵有万千人,又有何惧?”
姜维道:“我得罪了黄皓,才不得不来沓中避祸,以致于被司马昭钻了空子。若是我当初将此贼斩杀,也不至于今日如此被动。”
慕容雪霏道:“阿蔓,此事若是有困难,找你兄长帮忙,诸葛丞相的面子,总还是有的。”
阿蔓点了点头,牵过一匹马,与众人道别:“等我的好消息吧。”
但是阿蔓终究还是晚了一步。黄崇建议诸葛瞻迅出兵,占据险要地形,将邓艾阻挡在山岭之间。诸葛瞻带领的是禁军,没有野外作战经验,担心在山岭之中也不利于蜀兵作战,因此犹豫不决,蜀兵进军甚是缓慢。直到前方探马来报,邓艾已逼近绵竹,诸葛瞻才带兵火行军,终于赶在邓艾之前到达绵竹。
黄崇又提议道:“邓艾孤军深入,缺乏补给,只要我们坚守绵竹,用不了多久,他们必然退兵。”
诸葛瞻道:“如果我军避战,势必影响士气,敌方远道而来,趁他们立足不稳,应该主动出击,要是等他们站稳了脚跟,怕是不易对付了。”
遂令诸葛尚为先锋,迎战魏兵。邓忠、师纂两人前去接着,诸葛尚单枪匹马,往来冲突,战退二人,诸葛瞻指挥两翼人马杀出,瞬间魏兵大败。
邓艾收拾败兵,后退扎营,让牵弘、王颀埋伏在两侧,自引兵而来。诸葛瞻正在搦战,接着邓艾,大杀一阵,邓艾败走。诸葛瞻掩杀过来,突然两侧伏兵杀出,诸葛瞻大败,士兵损伤甚多,只得退入绵竹。邓艾带兵将绵竹包围,诸葛瞻在城中看到形势紧迫,叹息不已。
忽报阿蔓从城外杀进来,诸葛瞻忙让人接应。阿蔓上得城来,道:“兄长,没想到我还是来晚了一步,大将军与钟会相持,怕是分不出救兵来回援成都,要不我去东吴求救。”
诸葛瞻深深叹了一口气,道:“看来也只有如此了,我派人护你杀出重围。”
阿蔓潸然泪下,不忍心就此离开,道:“兄长,你多保重,等我回来。”
没想到这次告辞竟然成了永别。诸葛瞻等待救兵迟迟不来,城中粮草消耗殆尽,长叹道:“我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今兵马困顿,只好拼死一战!”
说罢披挂上马,留下诸葛尚、黄崇、张遵守城。邓艾且战且退,诸葛瞻奋力追杀,突然四面伏兵出现,将诸葛瞻围在中心,魏军的弓弩手万箭齐,不少蜀兵被射死,诸葛瞻也中箭落马。诸葛瞻不愿意成为俘虏,拔剑自刎而死。诸葛尚看到父亲阵亡,叹道:“我父子蒙受国家重恩,不能斩杀宦官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我还活着干什么!”
于是匹马单枪冲入魏军,身影湮没在滚滚人流之中。
邓艾将蜀汉将士的尸体筑成京观,守城的士兵看到后,尽皆胆寒。黄崇与张遵、李球商议道:“我们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如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投降,虽然可以保全性命,但是对不起成都的百姓,如果守城,那么将城破身死。”
张遵愤然道:“既然如此,我愿意以身殉国,不能玷污了祖父的英明!”
李球也表示决不投降,保留着蜀汉最后的倔强和军人的血性。
绵竹城还是破了,但是蜀汉将士却谱写了一曲乱世的悲歌。黄崇、张遵、李球尽皆殉国,邓艾命人将几人连同诸葛瞻父子厚葬,因为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整个朝廷震惊不已。过了绵竹,到成都已经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朝中大臣分成三派,一派认为应当逃往南中,凭借南中有利的地形与敌人周旋;一派认为应当投奔吴国,以后伺机再出兵复国;而以谯周为代表的主流一派主张投降魏国,因为无论是逃往南中还是投奔东吴,都无法与魏国相抗衡,将来再战败投降则是二次受辱。
刘禅甚是懊恼,当初重用黄皓不过是想用他制衡各方势力,没想到却因此误国,逼走姜维,导致汉中、成都空虚,邓艾和钟会趁虚而入。
刘禅陷入了沉思,他要做的是他人生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抉择,关系到数百万人民的命运。这时一个人冲了进来,对刘禅道:“父亲,千万不可投降,先帝创业艰难,颠沛流离大半生方才开创了如今这片基业,如果就如此拱手送人,将来我们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面目面见先帝?诸位大臣投降之后,依然可以在魏国为官,可是父亲作为亡国之君,又如何自处?”
刘禅摆了摆手,道:“你先退下,容我三思。”
如果朝中都是请战的声音,哪怕孤注一掷,也可奋力一试,可是他们都倦了,又该怎样抉择?
过了许久,刘禅环顾群臣,开口道:“孤一人荣辱事小,但不忍再让生灵遭涂炭之灾,诸位再受战火纷飞之苦。这一仗,我们损失了太多的将士,我决定明日出城投降。”